从实验室到山水林田 西湖区为机器人解锁“全产业链”地图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从实验室到山水林田 西湖区为机器人解锁“全产业链”地图

图片

10月15日,全球顶尖机器人企业代表齐聚杭州云栖小镇,参加“跨国机器人产业对接活动暨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

图片

大会成果密集落地,“跨国公司与小巨人联合创新工作委员会(筹)”揭牌,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平台暨应用推广中心、杭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具身智能机器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布,杭州市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发布。

图片

此次大会既是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实力的集中亮相,更是全球产业资源与本土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的重要实践。大会通过成果落地、经验分享、国际对话,不仅为杭州产业发展筑牢了平台支撑、拓宽了合作空间,更成功将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推向全球产业交流的前沿舞台。

图片

机器人产业展示区集中展示之江机器人母港等服务平台成果,跨国企业、国内“小巨人”企业及杭州本土企业发展成果、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全方位呈现杭州机器人产业生态实力。其中不乏西湖区机器人相关企业带来的“黑科技”。

图片

今年夏天,在西湖区铜鉴湖畔的山水之间,一座名为“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的科技新地标拔地崛起。这座长三角首个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串联起了一条覆盖研发、检测、训练全链条的创新生态。

图片

位于云栖小镇的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暨应用推广服务中心,聚焦原创技术走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实验室里的创意,能在这片土壤转化为可量产的产品。

图片

在双浦镇,机器人测试训练场依山傍水而建,涵盖石山下矿坑公园4600平方米户外实景测试场及周边1500亩多样化环境,具有“山水林田湖路村”等丰富的实体场景,能为机器人提供多种真实的训练环境。计划到2025年底,训练场将搭建室内训练场2000平方米,承接智能机器人实训200台以上。

而将于2025年底投用的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浙江分中心,将建设全门类、全链条机器人检测与评定分中心,填补人形机器人检测和认证的短板。

图片

这套由杭州智元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髋部助行外骨骼,也叫“踏山”,是目前市场上首款融合可穿戴柔性传感与AI自适应系统的超轻量级助力装备,这也是首款入围《2025年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的AI辅助助行外骨骼机器人。

图片

外骨骼机器人设备不重,总重仅2.7公斤,恰好符合养老院日常照护场景的灵活性需求,续航可达4小时,最远行进距离25公里,能识别平地、斜坡、楼梯等12类复杂场景,为使用者提供恰到好处的助力——行走时,原本“灌铅”的双腿变得轻盈。

图片

这是由西湖机器人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研发的傲天U1四足机器人,体重约14千克,搭载高精度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具备自主规划路线、躲避障碍物的能力,可完成巡检、递送物品等任务。

图片

在西湖区古荡街道和翠苑街道,四足机器人已经成为“养老助手”,可以轻松上下6楼,为老人送饭、送药,还能陪老人聊天解闷。

图片

这是由杭州遐龄交互智能服务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机器人”——“荟宝”。

“帮我拿个香蕉。”在留下街道养老院,查奶奶坐在轮椅上对着它轻声说了一句,身旁的轮椅机械臂迅速响应,精准抓取果盘中的香蕉,递到了她的手里。

图片

这款智能轮椅首次将机械臂技术与传统轮椅结合,搭载高精度机械臂和物体识别系统,通过语音交互实现多项辅助功能,老人只需发出指令,机械臂即可协助取用水杯、遥控器、水果等日常物品,还能自主按压电梯按钮,解决老人乘坐电梯时行动不便的难题。

放眼西湖区,机器人相关企业已覆盖整机制造、零部件生产、软件、算力等产业链环节,拥有五八智能、云深处等具备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出货能力的企业,坐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科研平台,凝聚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五八智能中试验证基地两大科研力量。

图片

从有温度的机械臂,到可全天候作业的机器人,西湖区正以扎实的技术突破和完善的产业生态,在全球机器人发展版图上刻下鲜明的“杭州印记”。在这里,人机共融的未来图景正逐步走向现实。

来源:美丽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