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企业人去楼空、长期停摆,成为“沉默企业”,它该何去何从?是任其成为“僵尸企业”,占用宝贵的市场与信用资源,忽视其背后的债务与法律风险,还是为它们找到一条退出或重生的法治化路径?富阳法院用一场司法实践给出了答案。
10月14日,富阳法院举行破产审判十周年新闻发布会暨“沉默企业”修复与出清改革全市推广现场会,标志着富阳先行先试的“沉默企业”修复与出清改革向杭州全市铺开。
针对企业失信处置动力不足、信用修复条件严苛等问题,2024年7月,作为全省破产审判的“试验田”,富阳法院创新探索“沉默企业”分类治理路径,通过比对失信企业、执行终本企业、破产企业三张清单精准识别治理对象,构建以“绿黄黑”三色名单为基础的分类管理与处置机制。其中,对暂时陷入经营困境但具有维持价值的绿名单企业,引导其通过预重整、重整或和解程序化解债务;对具备一定挽救潜力与信用价值但清偿能力不足的黄名单企业,鼓励其主动与债权人协商债务重组或延期偿还方案;对长期占用社会资源且丧失信用价值的黑名单企业,依法及时启动破产清算程序实现市场出清。
富阳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余文玲介绍说,改革试点以来,法院助力434家企业信用修复,96家“沉默企业”退出市场,5家企业重焕生机,化解债务9.33亿元。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筛选,既为有挽救潜力的企业搭建“失信修复高速路”,让其破茧重生,也为无效企业打通简易“退出通道”,让其体面离场,“沉默企业”修复与出清改革不仅畅通了市场主体的“新陈代谢”,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举措。
富阳法院供图
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法院受理破产案件5499件、审结5109件,其中杭州收结案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但“沉默企业”治理仍面临识别难、协作散、处置慢等问题——全省73%的破产案件源于执行移送,债务人主动申请占比极低。
“‘沉默企业’修复与出清改革让市场主体‘退出不难、修复有门’,为全省探索市场主体治理‘地市样板’提供了鲜活范本。”省高院副院长蒋卫宇指出,杭州作为省会城市,此次推广不仅是自身改革深化,更肩负为全省提供可复制经验的使命。他强调,以此次推广为契机,改革要升级完善府院联动机制,紧扣产业结构特点,与制造业“腾笼换鸟”、数字经济发展等战略深度衔接,以实践样本助力全省完善破产配套制度。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张蓉 通讯员 夏逸琳 高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