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临平市民莫海鹏跪在街头,为心脏骤停男子实施急救的画面传遍网络,无数网友为之动容、纷纷点赞——这座城市的温度,因此有了最真实的映照。更令人感动的是,事后他将两笔慰问金全额捐出,默默加入“慈善一日捐”行列,更成为临平“凡人善举遍地生,文明新风满街巷”的生动注脚。
在临平,从街头巷尾不经意的温暖瞬间,到系统化、机制化的文明培育实践,无数微小的光芒正汇成照亮城市前行的星辰大海,共同写就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临平样本”。
点点繁星 点亮城市温暖底色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还有更多人比我更需要这份帮助。我也希望通过自己这小小的举动,能像一颗火种,点燃更多人心中的善念,向社会传递积极向善的能量。”面对媒体的采访,莫海鹏语气平和,话语朴实,却折射出临平人内化于心的善良与担当。
这位普通市民或许未曾想到,他急救时熟练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其背后是临平深耕多年的应急救护普及网络——在他所在的崇贤街道四维村,每年专业师资上门开展的急救培训与实操演练,让千余名村民手握“应急救护员证”;放眼全区,220余名省红十字救护师资全年开展普及型培训171场、专业培训186场,超5万人次学习急救知识,7000余人取得专业证书。“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为每一次力所能及的援助提供着坚实保障。
如此暖心的片段,在临平并非孤例,它们早已融入城市的日常肌理:轮椅少年在教育温暖下追逐梦想,用坚韧书写青春篇章;环卫阿姨3小时坚守原地,守护7万元红包归还失主,用诚信诠释职业尊严;高架路上,交警化身“临时代驾”,为突发不适的女司机开辟生命通道,用责任彰显为民初心。
这些源自平凡个体的善行义举,迅速在网络平台“破圈”。今年以来,我区累计推出的700余篇正能量报道,不仅收获超11.5亿次全网阅读,更在一次次转发、评论与点赞中,逐渐构筑起城市温情的传播链路,成为引导公众向善的“灯塔”。它们跨越年龄和圈层,潜移默化地唤醒更多人内心的价值认知和行为选择。
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这些真实片段却自带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们如繁星闪烁,照亮一城温暖,让文明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学的生活实践。传播不再只是信息的传递,更成为一种文明的引导和城市精神的塑造,让每一份善心都被看见,让每一种善行都被传扬。
榜样引领 厚植城市精神沃土
“文明并非不请自来,它需要土壤,需要培育,更需要引领。”在临平区文明办负责人看来,凡人善举的持续涌现,背后是一套“选树榜样、关爱榜样、学习榜样”的完整文明培育体系。
高玲英(右一)与孩子们合影
近年来,临平持续深化“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让好人不被遗忘、善行不被淹没:坚守讲台17年,用知识为山区孩子插上翅膀的高玲英,成功获评杭州市第二十届道德模范;深耕行业37年,带领团队实现汽轮机核心部件自主研发的吴建华,获评第一季度“浙江好人”;讲求诚信、用心经营44年的周小扣,入围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候选名单……这些来自基层、源于行业的榜样,如同一颗颗“文明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激发见贤思齐、向上向善的城市风尚。
为让榜样“有荣誉、有地位、有保障”,临平区还在加快修订《临平区道德先进典型关爱礼遇实施办法》,着力从落户安居、医疗康养、子女教育到文化服务,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礼遇保障体系。这不仅赋予榜样应有的荣誉与社会认同,更传递出鲜明的价值导向:善良不被辜负,义举自有回响。在此基础上,全区形成“崇尚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的良性循环。
在文明创建的赛道上,临平同样表现突出。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引,深入推进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单位等细胞工程——老板集团、春风动力等2家非公企业获评“全国文明单位”;乔司街道和睦桥村、运河街道螺蛳桥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为全区树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创建样板。
在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持续推进文明新实践过程中,“奶奶共富工坊”项目、“薪火相传——红乔根脉的少年之声”项目、“临平银泰inPARK Z世代潮流文明共生”项目分别获得市文明实践项目大赛金、银、铜奖,“小‘厨’大爱,点亮幸福‘食’光”暖厨项目、“‘货运驿站+货车之家’为货车司机提供温馨港湾”分别获得市第三批、第四批文明新实践为民办实事项目。
同时,《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 推动临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的制定,助力构建临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引。截至目前,全区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累计开展活动超1万场,惠及群众超20万人次——从理论宣讲到文化惠民,从志愿服务到技能培训,文明实践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化风成俗 从“风景”迈向“风尚”
走在临平的大街小巷,文明不再仅是宣传栏里的图文、标语中的口号,更是市场中商户诚信待客的笑脸,是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身影,是社区里邻里互助的温情。
从莫海鹏的跪地救人,到覆盖全区的应急救护培训网络;从不断涌现的“身边好人”,到系统化的榜样关怀机制;从单项文明创建亮点频出,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的整体推进——临平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文明从外在的“城市风景”,转化为内在的“人文风尚”。为充分展现礼仪文明、热情好客的良好精神面貌,临平持续深化文明观赛(演)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临平区文明观赛观演“335N”工作法,持续打造临平大剧院艺尚音乐季活动、临平体育中心2025年世空联K1超级联赛杭州站、浙BA等系列文明观赛观演案例。
此外,临平梳理提出《临平区精神文明建设标志性成果打造项目清单》,以项目成果的标志性提升文明新风培育的推广度和覆盖面。紧紧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的工作部署,大力推动城市文明风尚培育、农村文明乡风培育试点工作,比如在临平新城试点“青春算力”文明楼宇成长行动,在东湖街道试点“简在身后 文明办丧”文明殡葬改革项目,在全国文明村螺蛳桥村试点爱在运河·简而不凡——水乡新风婚俗改革项目,在省级文明村三角村试点“文明乐居”回迁安置小区善治改革项目等,特别是围绕发展轴重点村杭南村试点殡葬文明风俗改革项目、新宇村试点“乡村文明小店”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扩面提质行动、三星村试点“福来三星·规约传家”乡风文明改革项目、三家村试点“藕链万家·德润共富”基层德治改革项目等等,坚持边试点、边完善、边总结,“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着力培育全域文明新风。
临平的实践充分说明,精神文明建设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民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当践行文明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凡人善举便会自然涌现,文明之光也将洒满城市的每个角落。
展望未来,临平还将在精神文明建设道路上稳步探索、持续创新。让文明之花常开长盛,让城市因文明更温暖、更富活力——这是临平的承诺,也是这座城市的追求。
来源丨临平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 临平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