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区举行“殷切关怀照亮临平科技创新之路”主题活动
浙江“置顶”创新,但创新不只是企业的事。
2005年,刚起步的贝达药业面临新药审批困境,创始人丁列明给时任浙江省委主要领导寄去一封“求助信”,如愿推动中国第一个进入临床的化学类靶向抗癌药凯美纳加速诞生。这让他和许多科技人才一样,真正把政府视为“娘家人”。
20年后的今天,9月19日,围绕“科技人才的娘家人”,杭州市临平区在贝达药业举行“殷切关怀照亮临平科技创新之路”主题活动。
这些“娘家人”有哪些新动作?
丁列明与科研人员一起研发新药
设点
现场公布了杭州市理论溯源调研与现场教学点名单,贝达药业入选。
该教学点由杭州市社科联、临平区社科联与杭州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共建。杭州市社科联(院)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周小忠表示,未来将深化推进理论研究传播利用一体化工作,着力打造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校地合作样板。
对此,丁列明感慨万千。
回顾企业发展,他深切感到,自己赶上了创新创业的好时代。“正是在殷切关怀下,在各级政府的有力帮助和支持下,贝达药业从只有几个人的初创企业发展为近2000名员工的高新制药企业,成为中国医药创新领域的标杆。”
正是有了“娘家人”的坚实支撑,才成就了今天的贝达。他特别提到,临平区政府在2008年贝达药业遇到资金链断裂危机时,迅速提供1500万元的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如今,贝达药业已上市7款产品,均为老百姓急需的救命良药。
在丁列明看来,成为杭州市理论溯源调研与现场教学点,既是对贝达的肯定与信任,也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党委、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对人才的关心、对发展的重视,坚定了我们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决心。”
面向未来,贝达药业不仅要将梦工场Ⅱ期国际创新中心打造成生物医药产业的标杆级孵化基地,还计划把协同创新的生态圈做大做强,研发更多新药好药。
俯瞰贝达药业
共商
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是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今年是临平区的创新主体质量提升年,旨在从多个维度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此,现场特邀经济科技领域专家学者、优秀企业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交流观点、分享经验。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沈费伟认为,贝达药业的崛起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区域生态孕育的必然成果。“政产学研金服用”的高效协同,为全国同类地区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临平区成功构建了吸引、留住并激发人才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观点得到了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查志强的认可。他表示,要遵循市场规律做好“放”与“服”的精准把握,进一步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王永昌指出,企业间的竞争不仅是单体间的竞争,更是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临平需持续优化“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才能始终走在创新前沿。
就如何持续提升“娘家人”的服务水平,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胡坚提出具体路径:要在思想上尊重、感情上贴近、服务上帮扶、工作上关心、政策上实惠、生活上温暖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的创新底气,有望变得更足。
打造杭州城东新中心的临平
接力
创新不止步,支撑不停歇。
贝达药业所在的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临平区制造业主平台,立足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绿色能源、家纺服装、现代服务业的“4+1”主导产业体系建设,全力助推相关企业在整体规模、技术创新、产业价值链、行业影响力等方面实现“二次攀登”。
4月,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专门召开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座谈会,邀请包括贝达药业在内的13家生物医药企业交流发言,深入了解企业发展需求,优化服务促发展。
临平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计子法表示,开发区将实施“网格化兜底服务+重点企业服务专员专项服务”2.0版,让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服务“最多找一人”、监管“最多查一次”,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跳出局部看全局。临平区正加快打造人才最友好城区,全力建设杭州城东新中心。
临平区委副书记、社会工作部部长、政法委书记王卫安表示,殷切关怀激励临平区不断建强创新阵地、壮大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截至目前,临平区共有上市企业28家,其中市值100亿元以上企业6家,10亿元以上企业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5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39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63家,科创产业生态蓬勃发展。
接下来,临平区计划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动解题”的协同创新体系。
当好“科技人才的娘家人”,临平区持续探索。
来源:潮新闻 记者 胡金 通讯员 胡心怡 周洌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