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别让作序成“乱序”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浙江宣传:别让作序成“乱序”

当你翻开一本新书,目光会最先落在何处?大多数人或许会先读一读那篇居于卷首的序言。一篇精妙的序言,恰似一扇独具韵味的门扉,引领读者缓缓踏入作者精心构筑的精神世界。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曾作下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序言,令人回味至今。比如,《毛诗序》凝练出《诗经》言志抒情、讽谏教化的内核,奠定了中国诗学的理论基石;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清丽恣肆的笔墨道尽生命哲思,展现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更为后世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但当下,有些序言似乎变了味。有书友评论:“序言又臭又长,不知所云”“看了让人连正文都不想再翻下去”,还有书友辣评:“感觉作序的人根本没读过这本书。”

图源:视觉中国

笔者发现,这些受到诟病的序言,可归纳出三类“怪现象”:

盲目吹捧。有的序言通篇堆砌溢美之词,充斥着华而不实的“彩虹屁”,字里行间写满了作者光鲜的履历与荣誉,明里暗里炫耀着其人脉关系。有的作序者不吝使用“巨著”“大作”等宏大标签,或是以“震撼心灵”“时代的精神坐标”等夸张说辞盲目吹捧,却没有掂量一下,笔下赞颂之书是否真的担得起这些名头。

空洞无物。有的序言以抽象拗口的专业术语、云山雾罩的遣词造句,来掩饰内容的空洞无物,看似金玉其外,实则无血肉灵魂。这类序言往往篇幅冗长,信息量却不大,既没有阐明作品的核心价值,也没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共鸣,绕来绕去就是讲不明白作品为何值得一读。让不少读者觉得读之无味、弃之可惜,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挂名带货。有的序言沦为明码标价的“广告位”,“序言带货”成了明晃晃的潜规则。一些作者和出版商为了提高作品的身价,特邀数位名家作序“站台”,甚至为他人代笔作序,所谓的名家不需要真看书,只需要署真名。作品借名家序言为营销噱头,再装饰上精美的腰封,配以“联袂推荐”“重磅推荐”等唬人字眼,大有“名家代言,销量不愁”的意味。

序言本是通往书海的门径、思想争鸣的净土,如今却为何乱象丛生?究其根源,是商业逻辑侵蚀了文化操守、社会责任,利益至上取代了作品至上、读者至上。

部分作者没有将精力放在创作上,试图以序言装点门面走捷径,为作品的乏善可陈蒙上一层“遮羞布”。部分出版商忘了坚守“文化把关人”的底线,为追求短期利润,将序言当作营销引流的手段。部分名家则将作序视为人情交换或创收渠道,不珍惜自身羽毛,睁着眼睛说瞎话,将一些平平无奇的书捧上了天。不妨扪心自问,当读者的信任被耗尽,来之不易的声誉被透支,著书者又当如何自处?

另一方面,一些读者过于信赖所谓的权威背书,将名人是否作序作为判断书籍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在无形中助长了“序言带货”之风。若长此以往,序言的功能会逐渐异化,创作生态也会陷入恶性循环,优质的作品越来越难以被看到,有才学的新人作家也难以走到台前。

图源:“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

那么,如何让序言重归本质,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读者开启思想之门、领会书中真意?回望那些力透纸背、穿越时空的经典序言,能从中看见三大精髓:

见人格之真。“序所以为作者之意。”读书如读人,序言里若看不见作者的身影,感受不到“活人感”,想必读这本书就失去了一半的兴味。无论是自序还是他序,都应该有鲜活的生命印记,让读者感受到蕴藏在文字背后的品味与性情。

比如,读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仿佛能看到一位忍辱负重、踽踽独行的史官,将满腔悲愤与史家气节熔铸一炉。“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读巴金的《激流》总序,能感受其如激流一般涌动的抗争者之魂,以笔为矛刺向旧世界的靶心。

见思想之深。序言的价值在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为读者提供超越文本的独到洞见。高明的作序者或是追溯源流,编织出历史与学术的经纬;或是梳理脉络,提供阅读的方法与指南;或是启迪思考,提出独特视角的理解,既能勾起读者的兴趣,又懂得克制的艺术,为读者留出思考的空间。

比如,国学大师钱穆在抗战烽火中写下《国史大纲》,在序言中提出了四个信念,疾呼人们应对本国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如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朱自清为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作序,通俗易懂地阐明了美学与美育之于国民的重要性,更以“如入宝山,你决不会空手回去的”之类的表达倾情安利,引人不禁翻开书页细品。

见得失之辩。《文心雕龙》有言:“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即便是经典巨著,也存在时代与个体的局限性,真正有深度的作品,敢于直面得失,辩证审视自身的不足。很多时候,序言也是一种自省与反思,不溢美、不讳言,反而更显可贵。

昔日鲁迅为《生死场》作序,短短九百多字,既点透萧红笔下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也直言“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这一不足,反而成就一段文坛佳话。而马克思与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撰写的7篇序言,时间跨度长达20多年,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与修正理论观点,更向世人证明,伟大思想的生命力必然是发展着的,而非教条式的。

归根结底,一篇优秀的序言,最终要落到“真诚”二字。作序之人若沉潜到作品中,动了真情、发自真心,平实的语言也能打动人心;若是曲意逢迎、盲目追捧,再华丽的辞藻,亦是味同嚼蜡、令人生厌。只有当序言与作者的精神相互映照,方能唤起读者的共鸣。

在文化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环境下,文化工作者更要坚守底线、抵住诱惑,莫要忘了笔上担负的重量,莫要忘了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更不要辜负那些热爱文字的读书人。

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