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设立以来,六年时光荏苒,姚庄镇从国家战略的“试验田”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间”。以产业为笔、北融为墨、生态为纸,这座小镇在一体化发展的宏大画卷中,绘就了独具特色的“镇域实践”。
产业创新点燃增长引擎
姚庄镇的产业园区内,科技气息扑面而来。在致瞻新能源(浙江)有限公司的“黑灯工厂”里,智能搬运机器人自如穿梭,智能机械臂精准焊接,每30秒便有一台车用电动空调压缩机控制器下线。“30秒下线一台控制器,自动视觉检测实现质量缺陷零流出。”公司副总经理瞿博语气中透露着对“姚庄速度”的自信。
企业与地方“双向奔赴”成就了这份底气:2022年签约即投产,当年入规;2023年扩产破亿;2024年再增三条产线,产值实现144%的爆发式增长。这条跃升曲线不仅是企业成长的见证,更是姚庄“招大引强、培优育新”战略的生动诠释。
如果说致瞻代表着“引新”的成果,那么立讯智造(浙江)有限公司则彰显“育强”与“创新”的力量。2023年初,企业获批开展区外自产智能手表保税维修;2024年6月,再获区外全球保税维修资质,实现从“修自产”到“修全球”的跨越。
这背后是“从零到一”的突破。姚庄镇相关负责人坦言:“区外保税维修缺乏物理围栏,监管难度大,浙江没有先例。”为此,嘉善成立由县领导牵头、十余家单位参与的专班,赴多地调研,最终创新推出“全流程溯源+数字化监管”模式,为通信电子产业注入新动能。
北融实践打破地域壁垒
“从青浦坐定制公交半小时直达,公寓设施齐全,比在上海租房更方便。”入住姚庄丁栅人才公寓的上海企业员工小李这样评价他的“双城生活”。
作为嘉善“北融”战略的前沿,姚庄紧扣“人才融城”这一核心。丁栅人才公寓拥有44套精装房,配备齐全的生活设施,成为上海人才的理想居所。姚庄镇副镇长顾金海表示:“所有房源已满租,定制公交同步开通,通勤无忧。”人才公寓的热度,正是姚庄“近沪优势”的直观体现。
交通互联是北融的动脉。2025年7月,嘉善大道(祥符荡南路至省界段)将动工建设,这条一级公路全长7.8公里,设计时速80公里,未来与上海金商公路贯通,进一步拉近沪浙时空距离。
此外,西丁线已完成亮化与绿化升级,亭枫高速北延已纳入远期规划,将成为连接上海的又一条快速通道。从公交定制到跨省干道,姚庄正以交通互联助推“沪浙同城”走向现实。
生态共治守护绿色底色
夏夜,姚庄镇金星村的林间再次闪烁着萤火虫的微光。“它们消失了十多年,如今又回来了!”金星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旭感叹道。萤火虫的回归,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共治成效的一个缩影。
一体化示范区成立后,嘉善、青浦、吴江三地共同实施“一河三湖”联保共治机制,聘请300余名联合河湖长,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不再分‘你我家’,只有‘我们’。”姚庄镇银水庙村村级河长周梅风说。如今,她与上海青浦区的村干部共同巡河,协同治理成效显著。
生态转好,飞回来的不止是萤火虫。摄影爱好者郁彩明在姚庄镇已拍摄到60多种水鸟,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画眉鸟和红隼。据统计,一体化示范区共记录到物种2790种,含1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当萤火点亮夜色、水鸟掠过湖面,姚庄以“生态优先”的实践证明,一体化绝非“先污染后治理”,而是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共进。萤火微光,不仅照亮夏夜,更映照出长三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六年奋进,姚庄以产业的强劲增长、北融的温情实践和生态的持续改善,提交了一份扎实的一体化“镇域答卷”。站在示范区建设新起点,这座“接沪第一镇”仍将满弓待发,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继续破浪前行。
来源:嘉善传媒全媒体记者 倪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