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药”走向“智药” 浙江智造大区这样发力“人工智能+”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从“制药”走向“智药” 浙江智造大区这样发力“人工智能+”

当下,人工智能已进入应用落地的快车道。

今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生物医药,成为浙江“人工智能+”发力的关键领域。8月中旬,浙江印发《浙江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要打造医学人工智能高地。

作为浙江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核心区,位于钱塘区的杭州医药港集聚着18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继去年迎来首粒创新药后,小镇进入临床试验的创新药已有90个,一类创新药有望“年年都有钱塘造”。

当AI+生物医药,这里正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核爆力”。近日,钱塘区举办潮钱塘・AI杭州“AI+生物医药”创新研讨会暨媒体采风行活动,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的代表齐聚一堂,共探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航向。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生物医药擦碰出怎样的火花?透过这场大会,或许可以窥见一些答案。

从“大海捞针”到“分子炼金”

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始终是行业绕不开的三座大山——一款创新药的研发平均需要花费10年研发周期、10亿美元投入,但最终成功上市的概率不到10%。

面对这一残酷现实,人工智能(AI)技术正成为破局的关键钥匙。和AI赋能大多数行业类似,研发效率的大幅跃升最为直观。走进钱塘区,杭州德睿智药科技有限公司内,不见传统实验室里药品与制剂瓶瓶罐罐,取而代之的是高速运转的算力设备与屏幕上流转的数据,工程师们正在电脑上用AI“制药”。

从数以万计的化合物中发现1个有可能解决某种人类疾病的分子需要多久?科研人员逐一筛选往往需要2至5年。“现在借助AI技术,我们可以迅速且精准地筛出更好的分子,仅用8个月就完成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确认,比传统方法节省1年半到3年时间和超50%的早研成本。”德睿智药创始人兼CEO牛张明介绍,今年5月,公司首款AI辅助设计的口服小分子药物MDR-001完成IIb期临床试验,将对减重等适应症提供有效治疗。

不止“更快”,AI还更“懂”制药。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副院长曹戟告诉记者,“当前,AI技术正突破人类知识经验极限,推动了更具原创性的分子发现,进而为攻克一些之前无药可用的顽疾带来了新思路。”例如,结合AI算法等手段,浙大智药院已发现6个中国原创抗肿瘤靶点,并推动首个国产原创抗胆管癌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研究,破解“卡脖子”难题。

AI对药物研发的改变,还体现在研发风险的显著降低,这一点在临床试验环节尤为明显。作为药物研发的“最后一公里”,临床试验常因患者招募缓慢、方案设计不合理等,导致约90%的药物止步于此。而AI介入后,通过优化临床试验设计,提高患者招募精确度、预测试验结果等,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决策支持。

在钱塘,辉瑞智慧医疗创新中心正以先进技术赋能医疗服务,致力于将临床痛点、科研技术原型转化成可落地的产品及方案。“例如,针对中国偏头痛疾病的诊疗需求,我们联合辉瑞中国偏头痛团队发起CHRS(中国头痛眩晕数智管理系统)项目,希望通过AI技术从‘医—教—研’全流程赋能科研和临床,支持全国专家正确诊断、规范化治疗、高效管理患者。”该创新中心总经理王飞说。

从依赖经验与试错的“大海捞针”,到基于数据驱动和智能设计的“分子炼金”,随着AI对药物研发全流程的智能渗透,钱塘已初步形成“AI靶点发现—自动化实验—数字临床”的生物医药产业闭环,新一代制药范式正迎面走来。

为什么是钱塘?

事实上,聚焦“AI+生物医药”这一前沿赛道,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积极布局。比如,在上海,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全力推进AI新药创新生态建设;深圳在“AI+医疗器械”领域已位居全国前列;江苏无锡则以人工智能贯通从新药研发到医疗器械的全产业链条……

而浙江作为全国数字经济先行省,提起“AI+生物医药”,杭州市钱塘区无疑是其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域。纵观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图谱,“一核四园多点”的空间布局清晰可见,即以钱塘区的杭州医药港为核心区,滨江、萧山、余杭、临平等地构成“四园”布局,建德等地“多点”布局。

那么,全省生物医药“核心区”,为何是钱塘?探路“AI+生物医药”,钱塘又具备哪些独特优势?

“之所以落户钱塘,是看中了这里雄厚的产业基础。”德睿智药创始人兼CEO牛张明道出不少企业的心声。早在21世纪初,钱塘便吸引九源基因、中泰生化等药企落户,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播下了萌芽种子。历经20多年的深耕,以杭州医药港为主阵地,钱塘已集聚辉瑞、默沙东等生物医药企业1800余家,全球十强药企有7家落户,吸引高端人才超500名、院士团队16个,产业规模占据杭州市半壁江山。

“作为制造业大区,钱塘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为‘AI+生物医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钱塘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曹冲锋表示,当前,钱塘已落地15个大模型项目、建成18个省级以上AI科研平台、集聚11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算力、算法、数据正不断流向新药研发的每一个环节。例如,科伊思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模型在肺癌识别等细分场景中准确率接近100%;恩和生物自研的“AI科学家”加速推动生物制造与材料研发的智能化进程等。

另外,依托高校的学科与人才优势,钱塘还涌现了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并组建成立“AI智药”创新联合体,包括中国药科大学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中科院杭州医学所建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中心等,为企业提供从设计到靶点选择,再到实验的全流程AI创新服务。

“在日常实践中,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将自主可控的原创靶点发现与验证技术体系嵌入企业研发环节,并提供多种形式概念验证服务,实现了实验室成果更快走向病患。”浙大智药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研究院已孵化7家医药企业、承接项目140余项,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超200项。

厚植产业土壤和资源要素,钱塘正沿着“AI+”的发展逻辑,重新定义着生物医药的新未来。

迎接“奇点时刻”

“奇点”一词常被用来指代我们社会中由新技术带来的剧烈变化,如今,属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奇点时刻”正迎面而来。

根据麦肯锡预测,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美元,若AI全面渗透药物研发全链条,潜在市场空间可达2800-530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吸引全球资本与企业的高度关注。

风口之下,钱塘生物医药行业将迎来哪些机遇,又面临什么挑战?

资本市场的态度,成为观测行业走向的关键风向标。“AI是方法而非终点,当前资本市场更关注的是,企业能否借助AI跑通产品化新路径、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杭州凯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裁俞广为看来,随着监管路径逐步明晰,2025-2027年或将成为“AI+生物医药”产业的商业化关键窗口期。

创新药的商业化离不开政府服务的精准护航。“AI介入生物医药研发之后,对监管政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钱塘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钱塘将在“面对面”、“手把手”全程跟踪服务的基础上,组建由监管人员、技术机构、行业专家构成的服务专班,提前做了相应的技术储备和研究,不断深化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为创新药的研发和上市提供有力保障。

机遇当前,挑战也不容忽视。作为AI模型训练的“燃料”,数据的质量与规模直接决定了AI药物效果预测的准确性。

“生物医药行业具有强大的排他性,数据共享非常困难,极易形成‘数据孤岛’现象。”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副院长曹戟认为,目前可用数据多为开源或公开数据,数据来源不同意味着标准体系也有所差异,已成为制约AI模型迭代的关键瓶颈。因此,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至关重要。

对此,钱塘早已有所行动。今年4月,由杭州市卫生健康委与钱塘新区管委会合作共建的杭州市生物样本库正式建成,并落户钱塘区和达药谷。“该平台通过标准化收集、处理、储存和应用人体血液细胞等样本组织,为疾病机制、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转化提供数据支撑。”杭州医药港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袁围表示。

尽管“AI+医疗”发展前景广阔,但相比制药行业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仅10余年的AI制药仍处于“少年时期”。AI模型的可解释性不足、跨学科人才短缺等问题,仍需政府、企业、学术界通力合作与持续探索。

站在生物医药技术集中爆发的“前夜”,钱塘将着力完善产业政策与生态体系,全力打造“中国医药港”产业地标,迎接生物医药产业“奇点时刻”。

来源:潮新闻 监制 谢晔 策划 刘健 文字 刘茜 刘健 共享联盟·钱塘 糜利萍 姜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