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循迹:浙江高校暑期实践团队探寻南浔丝绸的时尚与信仰

红色循迹:浙江高校暑期实践团队探寻南浔丝绸的时尚与信仰

七月的南浔,丝绸香风裹挟着滚烫红色记忆。近日,浙江理工大学暑期实践团队循着红色足迹,走进“长三角·南浔丝绸文化产业园”,于经纬交织处,开启 “红色循迹——时尚与信仰的百年对话” 之旅。在产业园里,每一寸丝绸,皆织就岁月与初心;每一件红色事迹,既记录历史,更映照传承 。

长三角·南浔丝绸文化产业园,坐落在湖州南浔区旧官街道,为千年丝绸文化传承庾创新注入新活力。园区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

产业园·丝绸文化馆

产业园与浙江理工大学湖州研究院携手共建国际丝绸时尚青创中心、服装设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与数字化艺术设计产教基地、湖州丝绸品种传承保护中暨蚕桑丝织技艺研学基地等多个基地及丝绸文化馆、《浙理·丝古织今》科普工作室,助力丝绸品种保护与非遗技艺传承 ,将为丝绸和时尚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与技术支持。

浙江理工大学湖州研究院研培中心专员沈沁怡带领实践团队参观丝绸文化馆

浙江理工大学湖州研究院常务专家、《浙理·丝古织今》科普工作室负责人、湖州绫绢研究所所长杨健老师与学校服装学院师生们围绕"时尚与信仰的百年对话"主题展开深度交流。

实践聚焦湖州丝绸产业红色基因,探讨从近代"丝绸救国"的爱国实业家精神到当代"丝绸报国"劳模事迹的传承。

湖州丝绸的百年历程,似一部厚重的产业史诗——从清末时期在困境中挣扎求存,到曲线救国,至如今实现产业升级,其间每一步都见证着湖州丝绸人在逆境中突围、在时代浪潮中奋进的足迹。他们用一根根丝线,织就了“实业报国”的信仰长卷。

实践通过挖掘"万米无疵绸"等生产竞赛故事,解读"一匹绸缎背后的精神密码",探索工匠精神与集体信仰在"一根丝"中的时代体现。园内“丝路红墙”上的劳模工匠榜,犹如一座座精神坐标,清晰记录着不同年代奋斗者的身影,将“专注、坚守、创新”的精神底色代代相传,让红色基因与丝绸匠心,在经纬交织间生生不息、延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丝绸产业以出口为导向,成为国家创汇的重要支柱。广大丝绸产业工人怀着“丝绸报国”的信念,在艰苦的条件下无私奉献,以精湛技艺和辛勤劳动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这一时期,丝绸行业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日夜奋战在生产一线,确保丝绸品质与国际竞争力,为国家换取宝贵的外汇资源。工人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建设,展现了“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行业精神。

丝绸产业的辉煌成就,不仅推动了国民经济,更彰显了中国工人的时代风貌。他们的奉献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传承匠心、报效祖国。

上世纪湖州丝织车间工作中的骨干们

南浔作为千年丝绸文化传承质地,承载这中国丝绸辉煌历史与深厚底蕴。长三角·南浔丝绸文化产业园携手浙江理工大学湖州研究院,以“振兴国粹丝绸”为核心目标,全力打造集创意设计、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展示营销一体的现代化丝绸产业集聚区,将红色印记、非遗刺绣、传统纹案纹样等独特的文化融入现代服饰中,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让历史技艺与现代设计、红色基因与日常穿戴自然融合,让丝绸成了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时尚载体。

这场“红色循迹”之行,让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丝绸产业的“百年对话”,实则是信仰与时尚的共振——过去,一代代丝绸人以“实干”为梭,织就了家国兴旺的希望;如今,年轻一代正以“创新”为笔,让红色基因在潮流中焕发新生。实践团队将结合历史叙事与当代设计,以劳模元素文创、“节俭生产”、"技术革新"理念转化等方式,用青年视角重构这段"柔软而坚韧"的红色时尚史,为传统丝绸文化注入新生机。也让信仰的丝线,在时尚的经纬间熠熠闪光。

来源:浙江理工大学

通讯员:王淑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