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两山”转化向何处进化?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浙江湖州:“两山”转化向何处进化?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很多人会条件反射地想到“转化”。

“两山”理念提出20年来,转化的方式在迭代、转化的通道在拓宽、转化的主体在扩面,“时时要转化、处处看转化”已成为共识。站在又一个新起点上,“两山”转化要释放出更大的后劲,又该向何处进化?

吴拯 摄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出道”

早些年,不少地方靠着本地的好山好水,加上新鲜感十足的想法和敢闯敢试的劲头,单枪匹马或许就能闯出条“点绿成金”的路子。但时代列车跑得飞快,过去还是超前的思路,放到今天可能就成了“老黄历”。如果一直用过去的一套,“各干各的”往前闯,到头来很可能落个独木难支的困境。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资源太“碎”。拿一个村来说,生态资源东一块西一块,想开发却成不了气候。如一条河穿过三四个村,上游想搞漂流,下游想搞垂钓,中间想搞农家乐,本来能串成“玩水一日游”的线,结果各村各定各的价、各划各的界,让游客体验感打了折扣,难以形成竞争力。再者,环节太“多”。“两山”转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态保护、产业开发、找市场、打品牌,哪一样都不能少。单靠一个村子,钱、人、技术往往跟不上趟,很容易陷入“守着金疙瘩缺本钱,满脑子想法没办法”的尴尬。最后,内耗太“伤”。单打独斗容易让区域里掐起来,政策资源就那么点,相邻村子很可能陷入“你多我少”的零和博弈之中。

项飞 摄

在当下的发展场景中,“两山”转化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湖州“滨湖六村”就是个好例子,以前各村自己发展,业态重复,产业小散弱,后来“六村合体”,各村错开发展餐饮、住宿、游览,去年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130万元。实践证明,现在的“两山”转化,不是某个地方的独舞,而是一场大合唱,通过资源互补、优势叠加,往往能唱出“1+1>2”的好戏。

从“同质借鉴”到“特质破圈”

“两山”转化是一道开放题,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20年的探索中,各地都在寻找解题思路,也摸索出不少好法子。比如,有的靠生态旅游赚得盆满钵满,有的用特色农业打出一片天地。对于起步相对较晚的地方来说,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往往能少走很多弯路。

但不否认,现实中也有一些地方会陷入“同质借鉴”的误区。比如,你搞个网红打卡点,他也依葫芦画瓢弄一个;你种葡萄赚了钱,他立马跟着刨地栽苗……短期看,这样的同质借鉴或许能赚点流量、得点实惠,但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如果仅仅简单化“复制粘贴”,没有因地制宜去“包装”,没有本土特质来“撑场子”,转化就可能沦为表面功夫,游客不会常来,市场不会买账,甚至还会造成无序竞争,浪费本地资源。

伊凡 摄

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怎么个“吃”法,还是大有讲究。其实,每个地方的生态家底、资源禀赋各有不同,有的是青山叠翠,有的是碧水环绕,有的藏着老手艺,还有的带着古村落的烟火气。这些“独一份”的东西,其实都是做好转化的家底。

适合自己的才是持久的、也是最好的。对于各地来说,不妨先把“现有家底”盘清楚,弄清楚自己的生态优势在哪里、文化根脉是什么、又能长出什么样的特色产业,顺着这些问题往下挖,或许就能让绿水青山长出更为出圈的“金山银山”。

从“就山论山”到“跨界出山”

“两山”转化不意味着只是围绕这“山”那“山”打转转。山上长啥树、能种啥果、能搞啥游,如果眼睛就盯着那片林子、那方水土不放,可能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路子难免越走越窄。这就好比家里有块肉,如果天天红烧,再爱吃的人也会腻;可要是配点其他辅料或者换一下烹饪方式,滋味或许立马就不一样了。

“两山”转化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要想走得远,就得打破“就山论山”的框框,学会“跨界出山”。比如安吉的竹林,不光能卖竹子、卖冬笋,还能跟文化搭界,搞竹编非遗体验,跟科技联姻,研发竹纤维新材料,跟康养结合,建竹林民宿、搞森林疗愈。这么一跨界,竹子有了更多“附加值”。

现在的市场,讲究的是融合创新。生态资源再优质,守着单一业态迟早会遇到瓶颈。把山里的好风光、好物产,跟外面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市场嫁接起来,让“山货”搭上电商的快车,让“山居”融入现代的服务,让“山水”成为文创的灵感,看似不相干的领域一碰撞,往往能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说到底,“两山”转化不是关起山门搞建设,而是要打开山门谋发展。跳出山看山,跳出绿赏绿,敢于跨界、善于融合,才能让绿水青山的价值最大化,走出一条更宽、更远的转化之路。

从“田畴沃野”到“云上草原”

20年来,越来越多的田畴沃野不仅绿意盎然,而且“金光”闪闪。特别是随着人们对好生态的“井喷式”需求爆发,“两山”转化甚至不需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但随着转化不断深入,不少地方也面临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问题。过分依赖传统方式、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低层次转化,显然走不通了。如何持续收获绿色红利、做大生态蛋糕、拓宽转化通道,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价值?付诸数字化、打开云空间,是关键一步。

谭云俸 摄

比如,在生产端,不少未来农场探索用数据管理农作物,在后台的控制下给农作物精准滴灌,一粒谷物从孕育到成熟都在云端可见。在销售端,目前一些城市探索农产品依托大数据实现精准销售,让全国市场都如同在“家门口”。如,浙江常山打造的中国油茶智慧云平台,统一归集油茶种植、生长、加工、销售等信息,实现油茶产业智慧化监管、数字化管理、科学化决策“全国一张网”。

不光是农产品,绿水青山也可以拿来做碳汇交易,浙江不少地方,在尝试用无人机扫描林田湖草,精准到每棵竹子、每片湖漾,精准核算碳汇,并上传到数据库,为交易提供支撑。好山好水正是有了“数字画像”,才得以开启深度转化的“云通道”。

从“部门操盘”到“人人众筹”

在“两山”转化的初期阶段,政府主导的模式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生态补偿、政策扶持、项目试点等方式,推动各地探索出生态价值的变现路径。比如,“两山银行”、GEP核算体系等创新,都离不开政府精心设计、强力推动。

但长期来看,“两山”转化如果光寄望于“部门操盘”,老百姓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转化的可持续性和市场活力势必受到影响,生态产品的价值也难以充分释放。就像一场音乐会,如果只有指挥在用力,而乐队成员缺乏热情,再好的乐章也难以奏响。“两山”转化,必须让企业、村集体、老百姓都“人人众筹”,成为“合伙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众筹”是让更多人成为生态保护的“利益相关者”,形成“保护者受益、受益者保护”的良性循环。比如,湖州创新推出“生态身份证”,在个人和企业主体身份信息基础上,建立一个生态数智账户,通过记录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绿色行为并换算为“减碳量”和“绿币”,实现权益兑换、公共服务优惠等功能,让环保变得“有利可图”。再如,全省不少地方让村民以山林、土地入股乡村旅游项目,让村民变股东,既保护了生态,又实现了增收。当生态价值与每个人的利益挂钩时,“两山”转化就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生意”。

20年探索,“两山”转化早已不是简单的“变现”逻辑,而是关乎发展理念、路径和动力的深刻变革。这条路虽没有终点,但一定很有奔头。

来源: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