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护樟记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浙江丽水:护樟记

“欢迎加入护树行列!”8月14日上午,正在工地巡查的李晓芳接到丽水市古树名木保护协会会长项岩盛的电话——一周前她刚提交入会申请。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过去十多年间,李晓芳曾在无数工地上,为工程清除各种“障碍”,其中也包括砍树、移树。

工程建设与树木保护,外人看来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长期从事工程建设管理的人,为何站到了自己工作的“对立面”?

追根溯源,还得从凉塘樟树林的保护说起。

图片来源 莲都发布

移树建路

凉塘村始建于400多年前,位于丽水老城区东面约三公里处。随着城市发展,凉塘由城郊村逐渐演变为城中村。与其他城中村不同的是,凉塘村内藏着一片原生态樟树林。

樟树林主群落加上周边散生樟树总共44棵,皆为香樟。主群落的29棵樟树枝繁叶茂,像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在主群落东面约50米处,有一棵3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树干粗得需三四人合抱。

在丽水中心城区,如此规模的原生态树林绝无仅有。

“我们大家都很爱惜这片樟树林。”凉塘村老一辈人至今清晰记得,过去家家户户烧柴火时,村民们宁愿走十几里路到大山深处去捡拾,也不砍樟树一枝一叶。“不然这些樟树也不可能保存到现在,更不可能有几百年的古树了。”耄耋之年的村民蓝旭明说。

不只是村民,“外来者”陈萌也精心守护过这些樟树。

1992年,在市区经营多年的陈萌把企业搬到凉塘村,与樟树林主群落只隔一条两三米宽的蛤蟆坑。蛤蟆坑从北面来,穿过企业厂房东门下的涵洞后往西南方向拐去。陈萌发现,平日涓涓细流的蛤蟆坑每年都会发大水:“樟树林总会被冲塌一些泥土,靠近岸沿的樟树根系也渐渐裸露出来。”为保护这些樟树,陈萌雇拖拉机运来水泥块,在南岸砌起坚固的挡墙。

护住了樟树根系,陈萌又发现有相关单位作业人员前来修剪树枝。原来樟树的枝叶触碰到顶上三条裸露的电线。他便与作业人员商量,只修枝叶不砍大枝干。“如果砍大枝干,他们只要三四年来修一次。”为避免过度伤害樟树,陈萌每年都会盯着作业人员修剪。

后来裸线换成了绝缘线,枝叶再也不用修剪了……

然而这些备受呵护的樟树,却在2018年底迎来命运转折点:因建设南北走向的和平路(丽阳街至寿元街段)被列入规划红线范围,计划于2019年4月底前移植到别处。

村民们听到这个消息,十分不舍。

图片来源 莲都发布

留树改道

项岩盛见到凉塘樟树林主群落时,它们正像一只只无助的羔羊,茫然伫立在旧房拆迁后的大片废墟中。那是2019年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

“丽水城中竟然还有这样一片难能可贵的树林?”项岩盛和朋友沿着主群落南面的好溪堰散步,无意间瞥见了遮天蔽日的墨绿。激动与好奇,驱使他毫不犹豫地走了过去。

进入树林后,眼前的景象让他的心顿时悬了起来:“稍微大一点的樟树,都用红漆标记了数字。凭借经验判断,这些树应该是要被移走的。”

回家路上,项岩盛内心怅然。那时候他是一名护树志愿者,被人称为“树痴”。

“大树移植前,要先将其做成‘树彘’……树会大伤元气——死不了,也活不好!”项岩盛深知,移植对这些原生态的樟树意味着什么。他觉得自己必须采取行动,而且要快。

走访凉塘村了解情况,制作图文《这是树的呼唤》推送……项岩盛等志愿者的出现,让想要护住樟树的村民看到了希望。而让希望离现实更近一步的,则是丽水检察机关的介入。

检察机关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现场察看樟树群保护情况。图片来源 莲都发布

2019年4月1日,丽水市和莲都区两级检察机关的检察官来到了现场。“初见樟树群时,我们都被原生态的美深深震撼。”时任丽水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负责人王胜回忆。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少数樟树的根系裸露在外,不远处几台挖机已到场待命。树群保护刻不容缓!

结束现场勘察后,检察机关立即启动公益诉讼初查工作。在查清相关问题后,4月8日,莲都区人民检察院向丽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强古树移植审批和后续保护工作。

同时,检察机关主动向丽水市人民政府通报案情。市政府高度重视,分管副市长先后2次组织现场调研,4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同年7月24日,市政府最终确定樟树林主群落完整保留,道路线形调整。

为此,和平路建设将多支出2000余万元。

为树换形

留树改道后和平路西侧多出的30亩土地,因与丽水市人民医院东城院区已建1号和2号楼毗邻被划拨给了医院。2021年11月,东城院区二期工程动工,工地上散生着8棵属于凉塘樟树林的樟树。

“这些樟树是我们的‘幸运树’,没有它们就不会再有我们的二期工程。”时任丽水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梅映台说,因此院方在规划之初定下铁律:一切以保护樟树为中心!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建筑的“身形”上——

3号楼西南角矗立着一棵大樟树,为避让它,原本规整的长方形大楼在西南角向内收缩。从空中俯瞰,整栋建筑呈独特的“手枪”形。

6号楼西北角则有5棵樟树,设计师巧妙地将大楼设计成横卧的“旧式哨子”状:“哨兜”朝北,胖乎乎的“哨口”朝西,为樟树留足了生长空间。

“近似长方形的建筑利用率是最高的,但为了保护樟树,医院领导班子决策把建筑的外形换成了不规则的形状。”市人民医院基建处负责人唐远强坦言,这种换形牺牲了不少宝贵的使用面积。

为树换形的还有连接楼宇的风雨连廊。

6号楼与2号楼南北相隔百余米,其西侧楼梯正对2号楼东侧楼梯。按常规,在两楼二层间建一条笔直的“1”字形连廊最经济便捷。然而为给6号楼西北角的樟树留足空间,连廊被精心设计成“7”字形:先从2号楼东侧向东延伸十余米,然后90度转向南连接6号楼中部。为弥补连接点不在楼梯端的不足,6号楼二层北面还专门增设了一条通往西侧楼梯的走廊。

“从‘1’变‘7’,造价增加了,二层走廊也浪费了不少面积。”唐远强说,“但为了保护樟树,医院领导班子和职工都觉得这些付出值得。”

此外,二期工程地面也完全顺应8棵樟树所在地的自然地势,不做任何抬高或降低的强行平整。“否则,肯定会干扰它们的自然生长。”唐远强说。

“我们重点保护的是主群落,对散生樟树本来不抱太大希望……”不只是东城院区的樟树,凉塘村其他散生樟树也都得到了有效保护,这让项岩盛等人颇感意外。

图片来源 莲都发布

依树造园

在散生樟树一棵棵得到“贵宾级”保护的同时,主群落29棵樟树也即将迎来自己的家园——丽水市人民政府决定以樟树林主群落为核心打造香樟公园。

“刚听说要建公园,我们还是有些担忧的。其实对古树名木最好的保护,就是尽量减少人为干预。”项岩盛和村民们担心,公园建设会影响樟树自然生长环境。让人欣慰的是,公园从规划开始到建设完工,业主方和施工方始终认真听取一切有利于保护樟树的意见。

2022年4月24日,项岩盛应邀参加公园建设现场会后在“美篇”中写道:“今天上午,项目负责人陈明向树协详细介绍了项目建设规划及方案。树协对‘以香樟树生命为主体,尊重自然的建设理念’充分肯定,同时对今后建设中的一些细节提点小建议……”

香樟公园业主方、丽水市城投基建公司政策处理部部长陈明说:“其实,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尽一切努力保护好这些樟树。”

2023年12月,香樟公园正式开工建设。凉塘樟树林主群落保护工作的“接力棒”,交到了施工方的手中。

“开工前,业主方和树协都特别交代我们,施工时要注意树根、树皮、枝叶的保护。”作为施工方的项目负责人,李晓芳和工友们深知这些樟树的重要性。为了跑好护樟行动“最关键的一棒”,他们在施工过程中,一些工序不惜成本用人工代替机械作业。

樟树林内垃圾清理,蛤蟆坑边坡地基整理……这些原本用铲车挖机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换成工人用铁锹锄头需要三四十个工日。

“为保护树根,我们埋设公园的水电管线,有些绕道十几米。有些实在绕不过去,工人甚至用双手小心翼翼地在树根下扒出一点空间。”李晓芳感慨地说,整个过程大家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樟树,刚开始是源于一种压力,后来成了一种自觉。

今年3月27日,经市政府批准,香樟公园划归丽水市人民医院管理。5月23日,香樟公园隆重开园。这里,成了凉塘樟树林主群落美丽的家园!

图片来源 莲都发布

因树而变

“凉塘樟树林的成功保护,对丽水古树名木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回首这场历时6年多的“护樟行动”,项岩盛感受良多。过去,当工程建设与古树名木遭遇时,村民、志愿者等往往会想方设法护树:“民间力量保护力度是有限的,政府才是古树名木保护最大的推动力!”

2019年9月12日,在确定樟树林主群落完整保留短短不到两个月后,丽水市人民政府就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今后市区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在土地出让前及规划设计条件上,要注明场地内有无古树名木及相应依法保护措施等内容”。这就是后来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树评”制度,从此丽水“护树”向制度化迈出了扎实的一步。2023年1月《丽水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出台,以政府规章的形式进一步规范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在经历了凉塘樟树林保护之后,项岩盛、吴萃森、陈子立等长期护树的志愿者意识到成立组织的必要性:“成立组织后,我们可以直接对破坏古树名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

于是,他们开始行动起来。先是在2020年10月成立丽水市绿色环保协会古树名木保护分会;两年后从环保协会独立,成立丽水市古树名木保护协会。从此,全市5万多棵古树名木有了更加专业的“守护者”。

实际上,因树而变的远不止这些。政府公务人员、检察院检察官、企事业管理层,甚至曾在工地上把树当成“障碍”清除的建设者,经历凉塘樟树林保护后对护树都有了崭新的认识,李晓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做完香樟公园的工程之后,再在工地中碰到树,我们都千方百计去保护。我觉得能护住一棵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或许,这就是李晓芳加入丽水市古树名木保护协会的原因……

凉塘樟树林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曾有外地网友疑惑不解:丽水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最不缺的就是树,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保护几棵树?

答案就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

今年7月底,香樟公园旁的新街上竖起一块醒目的路牌——佑樟街。从此,护樟故事将融入这座城市的记忆里。

记者手记

护一树青,守一城绿

今天是全国生态日。当香樟公园的晨雾漫过300多年的古樟枝干,“佑樟街”的路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场历时6年的护樟行动,写下的不仅是44棵樟树的生存史,更是丽水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生动的践行。

从村民宁愿跋山拾柴也不折樟枝,到陈萌砌墙护根的坚守;从志愿者疾呼“树彘之痛”,到检察机关启动公益诉讼;从政府斥资2000多万元为树改道,到医院“削楼让树”、施工队徒手作业……凉塘樟树林的每一圈年轮里,都刻着“把生态护在心上”的共识。

二十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丽水早已懂得:一棵古树不是城市发展的“障碍”,而是不可再生的生态遗产;一片树林不只是风景,更是民生福祉的根基。当“树评”制度入规、保护协会成立,当李晓芳们从“砍树者”变为“护树者”,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对生态的敬畏——这种敬畏,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如此”殷殷嘱托最有力的回应。

护一树青,成一片林;守一城绿,方得未来。这,就是丽水给生态日的答案。

来 源:丽水日报

记 者:金小林 潘亚 谢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