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夕阳余晖为光伏矩阵镀上金边,整齐排列的太阳能板与连绵的绿色稻浪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生态+能源”的和美画卷。这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本,正是“千万工程”源起地——瓜沥镇梅林村。
今天,近百位媒体记者
走进梅林
以脚步丈量诗意田园
用镜头定格振兴图景
探寻该村用生态“好颜值”
催生经济“高价值”的绿色发展之路
追“光”前行
点亮绿色发展路
二十余年前,浙江启动“千万工程”,以生态立村、生态富民为钥,轻轻一转,便开启了绿色发展之门。
以践行 “两山” 理念为指引,梅林村以低碳产业为脊、生态农业为脉,在杭州东部的沙地平原找到“两山”转化的可行路径——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当“绿色家底”越攒越厚,阳光“变现”成为“点亮”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我们在梅林美好生活中心率先打造村级光充储一体化系统,融合屋顶风格布局258千瓦分布式屋顶光伏。”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零碳工程师”来涵彬介绍,通过屋顶安装的光伏,年发电量超16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4吨。
梅林乡村智慧能源服务平台上,一组组数据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企业碳账户”上,“开源”和“节流”是两个关键词。当年带动梅林村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爱迪尔,如今成为该村的“能效领跑者”。目前,已并网的爱迪尔低碳工厂4.7兆瓦光伏项目成为企业低碳转型支撑,年发电550万千瓦时,减碳3069吨。
既节能,又高效。绿色生产方式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效益,更让村域经济有了可持续的增长极。
今年落户的杭州奔马低碳新材料智慧工厂,用技术创新重构生产逻辑:高效干燥技术让蒸汽循环利用,废弃PET回收体系每年减少10万吨碳排放,不但省下了石油资源,还成了全省制造转型样板。
不止是工厂,民居也陆续装上了屋顶光伏。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村民缪文孝和盛国江尝到了“甜头”,不仅家中的电器用上了清洁绿电,还享受到了阳光带来的额外收益。目前,全村50多户居民已在接洽安装屋顶光伏。
“村里的公共停车场还建起了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在我们农村充电也十分方便。”缪文孝竖起大拇指。据悉,村内共设置了25个充电桩,村民每年充电支出能节省15%。
而在更广阔的乡野,梅林村渔光互补项目整合86余亩池塘与39余亩土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实现“一份土地,两份收益”,预计每年可增村集体收入超11万元,将每一缕阳光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绿色财富。
这份答卷也让梅林村成为全市唯一村级代表,入选“杭州市十大低碳应用场景”。“千万工程”成了实打实的“低碳工程”“共富工程”。
引“青”入乡
赋能“未来”新经济
当“两山”理念的实践在梅林村铺展新图景,青年力量正成为打通生态价值与发展动能的核心纽带——他们以创意为笔,以行动为墨,写下“生态变价值”的鲜活答案。
走进“不打烊”书房,让阅读随时“在线”;踏上智慧跑道,脚步丈量着快乐;公共服务的繁花,盛开在村路巷陌……自从农村变得充满“未来”气息后,本乡的年轻人回来了,外乡的年轻人赶来了,他们带来了新思路、新技术、新业态。
位于梅林村的美好生活中心的Q Space社区,是一个青年共居社区。作为一个配套齐全的社区综合体,这里不仅有共享办公、住宿区,厨房,还配备了 图书馆、健身房、咖啡馆、健康服务站等设施。
过去的一年,这里吸引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青年才俊,自发产生了356场有趣活动、65个共学项目、46次跨行业经验分享,并涌现出7个共创项目,成功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青年社区。
青年创意,让生态资源长出“经济新枝”。“无寻处”陶艺工作室的青年匠人,从山间挖取陶土,经双手塑形烧制,让原本沉寂的泥土成为承载乡愁的艺术品;“桑甜”非遗茶点的创业者深挖本地桑蚕文化,用生态农产复刻传统风味,让田园物产变成文化载体。
青年活力,更让乡村生态成为“流量引擎”。去年以来,50余场“青年集市”“稻田迷宫”“田园派对”在梅林村接连上演:市集里的手作带着泥土气息,迷宫藏着农耕智慧,派对音乐与稻田共鸣。当游客量变成消费量,生态颜值变成经济收益,“两山”转化有了最直观的注脚。
从青年创意孵化新业态,到文旅活动激活乡村消费,梅林的青春力量证明:绿水青山不仅能通过技术变电能、通过产业变动能,更能凭借人才活力变成“创意源泉”。
“青年人才能带来更多新的想法、好的点子,让乡村迸发更大活力,产生更多的新质生产力。”梅林村党委书记杨燕江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青年来到梅林村、留在梅林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绽放青春之花。
来源/萧山区融媒体中心 萧山区融媒体瓜沥镇分中心
记者/蒋超 朱柏影 方轶特 俞啸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