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主旋律”,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宏大的主题、伟光正的叙事和高大全的主角……特别是随着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有些创作者或观众对主旋律似乎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甚至将主旋律和不好看划上了等号。
不禁想问,主旋律到底是一种什么“旋律”?主旋律文艺作品如何才能出彩更出圈、叫好又叫座?
图源:IC photo
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时代的论述、对人生的感悟,让文艺作品成为人类情感沟通交流的重要通道。但一些主旋律作品,在创作时还是会陷入脸谱化、标签化的窠臼。
比如,走不出题材的舒适圈。主旋律文艺作品的选题,应该“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近年来,文艺创作者在主旋律作品的题材表达、创作视角、叙事风格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创新,像科幻作品《三体》《流浪地球》,其中对人类未来、科技进步以及自然宇宙的思考,引发了全世界观众的关注。但有些文艺创作者对主旋律的概念理解不深、不透,将主旋律异化为单一的类型片,盲目跟风、随波逐流。
比如,耐不住流量的软诱惑。一部优秀的主旋律文艺作品,不仅在于题材的精心选择,更在于内容的不断打磨。可以说,如果没有坐冷板凳的耐心,只想着投机取巧获取流量,很难创作出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但有些创作者,潜心琢磨的只是如何评奖、如何获得话题流量,什么题材热写什么,哪个明星火请哪个演,既不关心作品的“身后名”,也大大降低了大众对主旋律的印象分。
再如,读不懂青春的年轻态。一味的宏大叙事、老套的说教风格、脱离实际的剧情,这是一些主旋律文艺作品的通病,也是让年轻人对主旋律产生偏见的主要原因。Z世代的年轻人,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对待生活的方式,也与上一辈人有区别。主旋律文艺作品要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就必须走进他们的内心。比如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等,通过解读演绎传统文化的魅力,抓住了一大批热爱国潮的年轻人。正如《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所说:“年轻观众从来不会排斥主旋律,他们排斥的是悬浮的、不接地气的、粗糙的、不严谨的作品。”
舞剧《只此青绿》 图源:“文旅中国”微信公众号
二
在笔者看来,对主旋律要有开阔的理解。只要是传递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的,就要鼓励它进行不同题材样式、风格类型的探索。
主旋律不等于“单旋律”。如今,主旋律文艺作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题材,而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话语,以贴近民生的表达方式,进行着题材开拓。其中,既有《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等回溯革命道路、重现历史选择的正剧经典,也有《山海情》《温暖的味道》等以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为表现重点的情怀之作,还有《人世间》这样以平凡生活反映中国人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人间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主旋律不等于“大旋律”。一些主旋律影视作品正经历叙事转型,它们不再拘泥于宏大事件与人物光环,转而把镜头聚焦大时代下的普通人,通过充满烟火气的角色塑造,不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如《万里归途》中的外交官宗大伟也会有胆怯的时刻,《大海道》里骑车少年们追逐梦想的倔强模样,《日光之城》中西藏高原上的点点星火,《山花烂漫时》里大山女孩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这些真实而饱满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缩影,让故事更加可信可亲。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剧照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主旋律不等于“老旋律”。有观点认为,主旋律作品的观众主要是中老年群体。其实,年轻人已成为主旋律作品最庞大的潜在观众。纵观出圈的主旋律影视剧,从扶贫剧《山海情》到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从以真实事迹改编的《大山的女儿》到群星集结的《理想照耀中国》……很多年轻人为它们打出高分,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安利”。这是因为,这些主旋律作品在反映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关注到了受众的新变化与其审美兴趣的新走向。突破年龄圈层,让作品更加富有青春气息,自然就能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也为主旋律作品创作开好了对症下药的“药方”。
“沉下去”才能“浮上来”。“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好的主旋律作品,一定是与时代、与民众同频共振的。因此,创作者必须深入人民的生活,塑造鲜活人物,才能真正让主旋律广受欢迎。纵观《中国机长》《第二十条》等电影作品,以及热播剧《繁花》《凡人歌》等,虽题材各异、风格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从生活沃土中生长出来的,讲述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真感情才能打动人。一些人认为,自己的作品打着主旋律的旗号,似乎就有了票房或获奖的保证。对此,有观点指出,主旋律不是票房的保证,也绝不是劣质作品的遮羞布。优秀主旋律作品,要经得起时代检验,经得住市场竞争。要想做到这一点,关键还是要创作者投入真实的感情,拿出走心的有血有肉的作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情感是创作不可或缺的因素。像最近热映的《南京照相馆》,就以冷静克制的方式,倾注了主创团队对日军暴行的愤恨、对同胞遭遇的痛心和同情,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敢创新才能出精品。在时代快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容的今天,“守正创新”是主旋律文艺作品创作的不二法门。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真善美,贴近生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弘扬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创新表达方式,在文化交流中吸取世界优秀文艺作品所长,摒弃主旋律作品的类型化和人物刻画脸谱化。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基因中,开放包容是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创作也应如此。比如,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龙门客栈》,借鉴了话剧、音乐剧等表演形式,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宣传,让越剧走进了观众心中。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有筋骨、有思想、有温度的主旋律,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在绵延不绝的灿烂文化中,也在点点滴滴的人间烟火里!
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