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滨江:全省创造力“第一区” 创新再出发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杭州滨江:全省创造力“第一区” 创新再出发

盛夏的钱塘江畔,创新浪潮奔涌向前。7月31日,滨江区召开区委六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锚定下半年工作方向,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滨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这片以创新为基因的土地再绘新蓝图。

2025年上半年,高新区(滨江)以7.3%的GDP增速、15.4%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交出亮眼答卷,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新获中国专利奖数量均列浙江第一。全省创造力“第一区”,“国际滨”继续遥遥领先。

全会战鼓擂响,这片以创新为底色的土地,正以再出发的姿态,奋进向前。

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委宣传部供图

高新不高新,关键看创新

漫步滨江,创新的脉动无处不在。从大模型的场景落地到宇树科技的具身机器人,从白马湖实验室的新能源攻关到北航杭研院的空天信突破,创新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肌理。上半年,全区新增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12家,夺得“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创新指数、科技成果转化指数等多项指标持续位列全省首位。

成绩单背后,是一部跨越35年的高新创业奋斗史。

2003年,这里就被赋予“打造硅谷天堂”的期许,从早期的软件和通信技术起步,到抢抓“互联网+”“物联网+”“数据要素×”“人工智能+”风口,35年的发展脉络里,始终贯穿着创新与创业的基因。“全域大孵化器”理念,“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模式,“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服务传统……这些沉淀下来的高新经验,更是滨江创新的底气所在。

而今,作为经济大区,滨江更需挑起大梁。这份由创新注入的增长动能,既是区域经济的“稳定器”,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征程中,创新滨江必须成为先行者、示范者。

紧迫感同样如影随形。当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加速布局人工智能,当毗邻区县纷纷抢占算力、模型等细分赛道,滨江清醒认识到:没有永远的领先,只有持续的奔跑。正如全会上强调的,“高新区的竞争力,终究要看‘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得实不实”。

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委宣传部供图

做好“两篇大文章”

在刚刚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滨江区企业宇树科技的具身机器人绝对称得上“行走的流量担当”——它迈着稳健的步态穿梭在展台间,漂亮的跳舞和拳击姿势,引得围观者的惊叹声此起彼伏。从基础研究突破到产业化的快递落地,宇树科技的成长轨迹,正是滨江深耕“两篇大文章”的生动注脚。

“创新滨江的主力军,企业是最大主体,平台高校也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供给者。”全会上的这句话,点出了滨江创新的核心逻辑。

近年来,滨江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深化创新平台分类分层管理,白马湖实验室“先研后股”、林东新能源“校企双聘”入选创新浙江典型案例,让人才、技术、成果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顺畅流动。目前,滨江区已有251家企业获得省市县联动授权,自主认定人才1351名,“校企双聘”“科技副总”模式让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滨江同样成果斐然。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加快构建,大设施“沿途下蛋”,实施国家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中国数谷”1号孵化加速器投入运营,2家单位入选全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智能物联、人工智能等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人形机器人入选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上半年,服务增加值同比增长6.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4%,全区实际利用外资8.64亿美元,一个个数字印证着“科学-技术-产业”链条的高效贯通。

从“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的协同攻关模式,到“润苗计划”对科技型初创企业的陪伴式培育;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金融创新,到“全域大孵化器”的空间支撑,滨江正以系统思维打造最优创新生态。正如中昊芯英创始人杨龚轶凡所说:“在滨江,我们这类的初创公司,感受到基金更有耐心,同时它更愿意陪伴企业‘从0到1’成长壮大。”

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委宣传部供图

牢牢把握人工智能这一核心变量

《决定》中,“人工智能”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份清醒,来自对时代机遇的深刻洞察。正如全会所强调的,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赢得未来。

接下来,滨江将在“数据-算力-模型-应用”全链条发力。一方面,加快构建“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推动海洋数据可信空间等国家试点项目建设,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高质量“燃料”;另一方面,推进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扩容,构建“云-边-端”协同的算力网络,让创新企业用得上、用得起优质算力。

在模型研发与产业应用上,滨江计划培育一批垂直大模型和“芯模联动”创新产品,支持企业参与开源生态建设。此外,滨江还要通过定期发布场景“机会清单”和企业“能力清单”,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医疗、文旅等领域的高价值应用。比如,在工业领域,推动AI视觉检测系统覆盖制造企业;在医疗领域,零磁医疗装备正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滨江深谙,人工智能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

“要牢牢把握人工智能核心变量,在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上先行示范。”全会强调,滨江要做的不仅是跟上潮流,更要成为潮流的引领者。目标到2030年,坚持创新破难、改革破题、开放破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自主创新和产业竞争能力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形成,“又高又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成。

站在新起点,这个全省创造力“第一区”的再出发,不仅是为了保持领先,更是为了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新担当。一如钱塘江的潮水奔涌不息,滨江的创新故事,永远在路上。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陶悦清 通讯员 肖鳕桐 涂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