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思想家张载写有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短短四句话,道出了文化的终极使命,也让“立心”成为许多读书人的座右铭。
“文以立心”是一个永恒命题。“立心”的过程,本质上是文化在时代土壤中扎根、生长,最终构建、滋养一代人精神内核的过程。如今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物质文明极速发展,信息洪流交融激荡,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回归文化的本质,去追问何以立心、为谁立心、如何立心。
游客在良渚博物院参观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一
《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也是一部“立心”的精神史诗。
《左传》中提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归根到底,是要“立心”。从孔子“士不可以不弘毅”、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再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一部中华文化史,无论翻到哪一页,都写着肩鸿任钜、道济天下。
立心之“心”,首先是“发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文化往往被赋予比它本身更厚重的意义。从古至今,中国人的文化理想,从来不满足于案头纸上、只言片语。他们以“内圣外王”为价值追求,将“修身齐家”的个人准则与“治国平天下”的襟怀抱负熔铸一炉,凝结成中华文化的独特品格。
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文化传统为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标定了精神的锚点。尽管时移世易,但传承始终不绝。从西周史籀整理大篆到秦始皇“书同文”,汉字成为文明延续的核心载体,孔庙香火萦绕两千五百多年,中华民族接力完成二十四史,“耕读传家”成为万千百姓的朴素信仰,“礼”与“乐”确立并稳固着社会秩序。
几千年里,文化的器与形不断变幻,但神与魂一脉相承。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无论何种体裁、何种流派,那些能够传之后世的作品,都蕴含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其中找到来路与依归。文化的力量就在这里,它为不同时空的不同人,点亮了一座永恒的灯塔。
2月11日,《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澳大利亚举行悉尼首映礼。图为观众在海报前合影留念 图源:新华社
二
费孝通先生提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这种“自知之明”,让中华文化有了绵延不绝的脉息。而反观一些国家,在现代化浪潮中,受到文化虚无主义、极端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影响,遭遇了文明传承断裂和文化认同危机。
当孔夫子遇到马克思,中华文明厚重的价值与焕新的生机得以徐徐呈现。从《黑神话:悟空》的横空出世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一飞冲天,中华民族的经典故事被一遍又一遍地书写,勾勒出新时代文化的“自知之明”。
文以立心,立的是国家民族的精神之心,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心。人文与经济向来交融共生,晋商“诚信义利”,徽商“贾而好儒”,浙商“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都是文化深层驱动力的生动写照。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庸,它塑造着经济主体的精神气质,构筑着品牌信誉的无形资产,激发着改革创新的不竭灵感,更在潜移默化间,为市场运行与社会协作铺设秩序的轨道。
随着时代的变革发展,文化的作用正在展现出由虚变实、由软变硬、由轻变重的态势。如近年来的网文、网剧、网游文化“新三样”,打开了文化出海的新赛道,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弯道超车”、参与全球文化交流与竞争的关键力量。又如以LABUBU等潮玩周边为代表的“谷子经济”,把年轻人的目光聚拢在文化潮流上,制造出一波又一波的消费新场景,展现出文化的强大生产力和竞争力。
杭州嘉里中心携手POP MART打造“THE MONSTERS 森林秘密基地”,LABUBU吸引了众多游客 图源:“拱墅发布”微信公众号
三
人生活在文化里,就像鱼浮游在水中。鱼感受不到水的存在,却依赖其浮力;人时常察觉不到文化的浸润,却通过它认知世界、参悟生活。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生产经营,乃至一茶、一酒、一丝、一竹,无不浸润在文化中,又在潜移默化中被文化所塑造、所引导、所规范。
中国人常常把“识文断字”叫做“有文化”。其实,文化不仅仅是“知识”,家庭教育、课业熏陶、劳动实践、社会舆论等,目的都是丰富精神世界、塑造精神内核。所谓“文化即人化”,“文”是载体,“化”是方式,“人”是对象。无论是知识传授实现的“点化”、文化环境熏陶的“感化”,还是先进文化引领下的“教化”,或是主动认可和接纳的“内化”,都是“以文化人”的实践路径,讲究的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
人之于文化,也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客体。人的行动、生活、情感,驱动着文化从孕育、萌芽到生长、繁荣的生成演进过程。正如人们常说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孔子这样的圣人出世,启迪思想、创造文化,那么历史就会像长夜般漆黑一片。
如果说圣人为文化点燃了明灯,万千百姓则用生活编织起星河。“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就是先民们且歌且吟,顺着采诗官的竹简从乡野飘入庙堂,开启了中国诗歌文化的序幕。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图案,承载着古人沟通神灵、沟通天地的密码,匠人们在刀削斧凿中记录下文明起源的影像。
当下,人们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深层共鸣,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创作和传播变革,以及公众文化表达和参与的井喷,相互激荡、同频共振,带来了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亿万人民在互联网上,用真实的笔触描摹平凡的生活,绘制出时代文化版图的崭新疆域。
孔氏南宗家庙 图源:“衢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塑造了其永不磨灭的灵魂。《周易》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正是通过自身独有的文化,影响我们的思想,确认我们的身份,形成我们的精神。回望历史长河,无论经历怎样的风云激荡,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与生命力始终澎湃,中华民族的人心根基和精神支撑始终无可撼动。
有人说,今天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正在加速展开,我们进入了百年大变局的中场。层出不穷的新奇事物,必定会有对主流意识的碰撞;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也少不了对价值观能否对齐的担忧;互联网推动了深刻变革,也成了各种思潮汇聚碰撞的高地。当工业文明迈向数字文明,世界的底层逻辑在不断重构。
站上这样的历史进程,人们难免会感到有些无所适从,还有许许多多对价值判断的争论,对自我认知的怀疑,对万事万物皆不可知的感叹。我们究竟该如何向这个时代张开双臂?又该如何立心立命?
实践告诉我们,越是遇到时代激荡和社会变革,越需要每个人去唤醒深层的历史意识,去成就坚定的自我。知所从来,方明所往;立乎其大,小者弗夺。
这份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竞争、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西方神话里的山是上帝赐予的,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神话里,我们的火是钻木取火,是智慧与坚韧;我们的山是愚公移山,是决心与勇气。面对古今中西之争、时代之变,我们完全有理由从容不迫、徐徐图之,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也一定会历久弥坚、生生不息。
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