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曾引发众多网友共鸣。其背后蕴含一个道理:知识很重要,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走好人生路、经营好生活、干出一番事业,知识、见识和胆识缺一不可。
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内景 图源:“浙江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一、知识
古时候,说一个人知识渊博、学问精深,经常用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来形容。知识曾经是稀缺资源,占有知识的人往往是“士大夫”“读书人”。随着社会变迁、科技发展,尤其是进入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资源开放共享、更新速度急剧加快,“搜”一下、DeepSeek“问”一下,人人都可以获取信息。
面对海量信息,如何博观约取、为我所用,成为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习近平同志早在《之江新语》专栏《努力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一文中就提出,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答题。
成为优质信息的“捕手”。身处知识爆炸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产生裂变效应,“技术奇点”让一切“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保持对前沿知识的敏锐感知,掌握快速“打捞”信息、筛选甄别吸收的能力,才能持续拓宽思维视野,驾驭技术跃迁的浪潮。
构建不断生长的知识树。每个人的知识体系就像一棵树,有其树干、枝叶。不断习得知识就像抽枝发芽,决定了树的高度和茂盛度。这就要求我们以整合学习、“六经注我”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持续更新。今年以来,浙江省委以“夜学”方式组织“AI”培训,邀请业界、学界精锐力量,聚焦科技前沿趋势、产业变革路径进行“划重点”,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并进一步把创新思维转化为改革动力。
锻造“最强大脑”。现代社会信息飞驰奔涌,一方面让知识获取变得更容易,另一方面却也可能让人懒于思考、思维退化,这就是网络热词“脑腐”的由来。因此,要注重培养对知识进行深加工的能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将“别人的”内化为“自己的”,磨砺锻造思维力、创造力。陈云同志认为,工作中要拿出一定时间“踱方步”,交换、比较、反复,强化战略思维。
图源:视觉中国
二、见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掌握知识以后,还要见人历事,把知识熔炼为见识,最终才可能拥有远见卓识。
唐代刘知几认为,优秀史官或史学家需兼具史才、史学、史识。其中史识指道德操守与历史判断力,是具有牵引力的要素,决定了史才与史学的成色。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见识作为牵引,让知识不停留于纸面、深藏于脑海。那么,见识从何而来?
实践一线出真知。一个人的见识,天赋只是起点,知行合一才是打开眼界的钥匙。跳出书斋里的空想、于实践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探索,多摸摸情况、多找找答案,才有可能真正触碰真知。司马迁游历四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从而拥有超越时代的见识,写出“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上世纪50年代,竺可桢多次带队深入华北和西北、甘肃和青海等地实地考察,作出许多“因地制宜”的科学论断。到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爆炸、数据泛滥,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依然没有过时。
透过表象看本质。现实世界纷繁复杂,通向真实与真理的道路往往云遮雾绕、荆棘密布。表象往往具有迷惑性,“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往往是看不见的”,庖丁解牛,万千次追问、万千次深挖后,才能练就“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高超水准。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提到“看桅杆”的能力,要善于从“桅杆”中把握事物演进趋势。抗战时期,面对一度甚嚣尘上的“亡国论”“速胜论”,他在延安窑洞里撰写了《论持久战》,这篇文章成为穿透暗夜的“东方预言”。
格局眼界见高下。见识常体现在“抬高一寸、看远一尺”上。有的人盯着脚尖走路,难免磕磕绊绊;有的人登高望远,便能提前避开沟坎。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虽隐居隆中,却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性构想,这正是“见识”远远比“知识”难得的见证。
不只个人如此,对一个组织、一个区域来说,以更高阶的见识谋篇布局也同样重要。杭州今年初凭借DeepSeek等一批科技新贵在国际上火爆出圈,就是因为具备“看见未来”的见识,提早抢占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新赛道,并把政策、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都压了上去。正如有人总结的,“枪响在2018”。
钱塘江 图源:“滨江发布”微信公众号
三、胆识
古人说,“才、学、胆、识,胆为先”。胆识并非盲目冒险,而是在知识、见识基础上的谋断。 历史与现实都印证,胆识往往能够成为决定胜败的关键变量。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谋士如云的袁绍因优柔寡断终致官渡之战惨败, 而曹操采信临阵来降的许攸建议火烧乌巢,进而采纳郭嘉之策奇袭袁尚,可谓成于善断。
做事情、闯事业,有胆有识不畏难,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不被大风吹倒、不惧惊涛骇浪。如“天下浙商闯天下”,人们总说浙商有过人胆识,在浙商的字典里从不存在“退缩”二字,敢想敢试、敢闯敢拼早已刻入他们的基因。
于一个地区和组织而言,胆识往往体现在敢为人先的闯劲和久久为功的韧劲上。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没有矛盾和困难,还要我们这些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干什么?”“当官就要为民办实事,干工作就是同矛盾和困难作斗争”。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需啃硬骨头;创新闯至“无人区”,得做“从0到1”的突破。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我们更要拿出破釜沉舟的胆气和一往无前的锐气。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浙江“勇当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浙江在创新之路上奋勇前行,以寻求更大的自我突破。刚刚召开的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提出让创新浙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这既是对标看齐的政治自觉,也是“再上一层楼”的自我加压,更是勇立潮头、永立潮头的胆识和担当,志在日趋白热化的创新竞争中搏出一番新天地、增创发展新优势。
知识决定起点,见识指引方向,胆识标定终点。唯有兼具知识之深、见识之远、胆识之勇,才能在滚滚红尘中过好一生、于沧海横流中尽显英雄本色。
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