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康”到“百强” 看桐庐如何创业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从“小康”到“百强” 看桐庐如何创业

日出而作、日落而歇,20世纪70年代以前,横村镇的村民,大多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1971年,横村公社居民劳动服务站成立,置2台织袜机、5台改装旧袜机,用以生产袜子。

到了1978年,桐庐第一针织厂、桐庐第二针织厂、杭州富春针织厂崭露头角,成为公社内较大规模针织企业,年销售额均在1000万元以上,且产品均出口。1985年,横村针织厂经技改更名桐庐针织厂,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1987年年终核算,横村镇当年工业利润突破1000万元,成为浙江省首个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乡镇。‌‌

横村针织产业的飞速发展,让桐庐看到了外贸的广阔前景。1988年,桐庐被国务院划为沿海地区经济开放县,迎来了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

紧接着,县委、县政府从政策上、措施上鼓励外贸企业多出口、多创汇,制定了《中共桐庐县委关于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试行稿)》,明确要求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外向经济。同时,总结推广横村镇发展外贸的经验,为企业牵线搭桥,支持扶植出口生产企业走工贸联营、农技组合的路子,发展拳头产品,扩大企业规模与经营能力。

1990年,桐庐形成了轻纺、针织、皮革制品、真丝服装、玩具等一大批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产品远销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横村针织产业的发展壮大,是桐庐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缩影。1999年,桐庐凭借过硬的实力,被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为小康县。当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63亿元,县(市)属现价工农业总产值100.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18元;实现县属工业总产值90.52亿元,外贸出口供货总值超22.25亿元,还被省外经贸厅命名为“服装出口重点县”。

伴随经济的发展,桐庐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20世纪70年代,收音机逐渐在桐庐普及,中老年人早晚或闲暇时以听收音机为主,年轻人仍以看书看电影为主;自行车开始走进桐庐百姓的生活,品牌以沪产永久牌、凤凰牌居多。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摩托车出现在了桐庐街头巷陌,录音机风靡城乡,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一些行政村购置了电视机,茶余饭后,和乡亲朋友聚集,一边聊天一边观看电视,成为了当时许多人的习惯。20世纪90年代后期,汽车进人寻常百姓家。

2003年,桐庐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实现了从小康到百强的历史跨越,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实力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次年,桐庐再次进入全国百强县,进一步巩固了在全国县域经济中的地位。

来源/桐庐发布

文字、图片/陈艺琨、余鑫标、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