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杭州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正式启用。两台智元G1机器人在模拟工业场景中上演了一场“智能作业秀”,面对动态障碍物,它们自主规划路径、精准抓取并快速完成包装作业。这一场景标志着上虞区在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进入工业制造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一连串动作背后,是舜造GRP01工业具身垂域模型赋予机器人的“自主决策大脑”。该模型聚焦“拿取、松开、放置”三大工业原子技能,通过采集数万条真实场景数据,经过多轮训练和优化,决策成功率突破98%,实现机器人从“程序执行者”向“工业智能体”的跨越式进化。“过去,机器人应对差异化需求需人工编写数万行代码;如今,模型让它们像‘工人’一样自主适应变化。”杭州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形容这一变革。
上虞区作为环杭州湾区域的重要节点,正通过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以“链主企业+应用场景+产业基金+创新中心”模式,加速构建具身智能全产业链能力,全面打造成为全省具身智能先行区。
杭州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由区政府主导建设,本地龙头企业卧龙集团、国内具身智能头部企业智元机器人按照市场化方式合作共建,联合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开展紧密型嵌入式合作,共同搭建数据采集中心、人才培训、技术交流平台和产业赋能平台,形成“采-存-训-用”闭环体系,吸引长三角企业共同参与场景创新。
记者在中心核心数采区看到,场地模拟了六大类典型工业场景,搬运、分拣、打包、装箱等多个作业类型同步运转,操作人员利用各类先进传感器,不间断开展训练工作,调整训练参数,宛如一座“机器人训练营”。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场景覆盖了大部分工业基础作业类型,可快速迁移至汽车制造、家电生产等领域,为企业柔性化生产提供了低成本解决方案。
“我们将联合卧龙电驱等上虞制造业龙头企业,以杭州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为起点,构建覆盖数据采集、模型迭代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生态。”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彭志辉说。
在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曹娥江经济开发区的双翼支撑下,上虞区已汇聚了智鼎机器人、翼菲机器人、卧龙电驱、中欣氟材等15家产业链核心企业,初步形成“核心部件-整机制造-场景应用”产业架构。“我们通过‘政策-资本-技术-场景’四维联动,已构建具身智能产业的闭环生态,争取在3-5年内成为全国工业具身机器人应用创新高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上虞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冯洁娜 文 刘盼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