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学习时报》7版整版关注丽水,全文如下:
传承处州历史文脉 建设山水文化名城
浙江丽水以文化力量引领山水城市建设驱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 阮春生 曾翠
浙江丽水,古称处州,既有“秀山丽水”的自然馈赠,也有千年古城的文化积淀。丽水充分发挥以文铸魂、以文赋能、以文兴业、以文惠民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和积极传承历史文脉,努力绘就高水平建设山水文化名城画卷,让文化成为引领山水城市建设、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2025年4月底,丽水市委专门召开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高水平建设山水文化名城动员部署会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对建设山水文化名城作出具体安排,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了“高水平建设山水文化名城”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强化了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部署,提出了新时代打造丽水文化“窗口形象”的新目标。
文脉绵延,为解码中华山水文化基因提供活态样本
丽水拥有优越的山水自然禀赋,有“江浙之巅,六江之源”的地理标识,山、水、城相依相融。全市境内主要有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等山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1500米以上的山峰244座,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856.7米,分别为江浙沪第一、第二高峰,并以此创建国家公园,有着亚热带区域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丽水还是钱塘江、瓯江、闽江、飞云江、灵江和福安江“六江之源”,瓯江作为浙江第二大水系,以“一江穿九邑”之势纵贯丽水全境,自新石器时代好川遗址始,瓯江便持续哺育流域文明。
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大杨尖的高山湿地。
丽水市域内保存有400余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是华东地区古村镇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的区域。同时,拥有3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众多诗篇。谢灵运作为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其山水诗为“瓯江山水诗路”奠定了文学基础,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笔触展现自然本真,其诗中“天人对话”的哲思,被视为丽水“山水文化DNA”的原型。2024年,丽水举办的“谢灵运与瓯江山水诗路建设”论坛,探讨了其诗作对于区域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山水在城中,城中有森林,丽水境内有海拔从不到10米到1900多米的垂直多变地形,孕育出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连续2年位居全省第一,荣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秀山丽水,物种丰富,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216种,物种数量居浙江全省之冠,是名副其实的华东重要生态屏障和华东生物王国。正在创建中的百山祖国家公园是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之一。自2019年起,丽水创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累计发现全球新物种44个。
优美山水不仅激发了诗人创作灵感,更是立体的文明简史。缙云仙都作为道教文化发轫之地,黄帝祠宇的丹炉青烟与倪翁洞、小赤壁的摩崖石刻交相辉映。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升天,陆游、朱熹等著名文人曾在此留下诗词题刻,为仙都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丽水市区周边的道教佛教名山南明山,道教名山少微山,佛教名山白云山、万象山等,将儒道释三教精义镌刻成山水注脚。
丽水的水韵文化源远流长。瓯江干流、支流自古以来就是丽水与外界沟通的交通大动脉,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瓯江流域先民勤于治水,全市共有涵盖从三国到现代不断代的水文化遗产1800余处,自南朝始建通济堰至明清时期瓯江沿线已基本形成了堰堤密布、圳渠交错的灌溉网络,保障了丽水境内碧湖、松古、壶镇三大盆地的农业生产,造就了明清时期“处州粮仓”的盛况。以通济堰为代表的系列堰坝设施,规划合理、布局巧妙,运用了拱坝与水上立交形式等众多首创性的工程构造和工艺技术,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技术史的瑰宝,通济堰和松古灌区分别入选2014年和2022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丽水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地级市。
新时代,丽水做足山水与城市完美融合文章,山水景观与城市品质融合呈现,构建了“起居院落里、游走山水间”的山水花园城市意境,在核心园建设中呈现了独特的山水城市气质,着力塑造世界级诗画丽水的山水城市新标杆。2017年,丽水荣膺全国“美丽山水城市”。丽水定位建设“山水文化名城”,可谓形神兼备、实至名归。
培优标识,打造“红+绿+古”保护利用范例
历史文脉是城市的根与魂,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情感。丽水高度重视历史文脉传承,致力于结合发展轴(带)建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脉传承示范轴,建立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培优地域特色文化标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红+绿+古”保护利用范例。
丽水山水城市风貌。
作为浙江省唯一所有县(市、区)为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以及全市域为浙西南革命老区,丽水坚持将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作为激励干部群众奋斗实干的强大精神动力,发布中国首个红色乡村建设市级地方标准,颁布浙江省首个《丽水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地方立法,举行浙西南革命老区发展论坛,推进丽水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保护展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随军银行旧址等一批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程等,推动红色文化全面融入城市精神血脉。
守护最美生态,顶格标准保护环境。丽水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自觉扛起“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全力落实“打造全省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创建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三大战略任务,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第一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成为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设立“丽水生态文明日”,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跻身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丽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位居全省首位,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7年位居前列。
赓续文化基因,传承历史文脉。丽水以文物保护为核心,将文物安全纳入市对县综合考核、法治考核。同时,修缮古建筑、整治环境、保护传统村落,并串联起松阳古村落、龙泉西街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长廊。在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的松阳县,完整保留下100多座格局独特、风貌完整的传统村落,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老屋拯救行动”,让265幢老屋、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得以修缮并重焕新生,让乡村产生了美丽蝶变,成为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推崇的中国式乡村振兴示范。
千年处州,文韵深远。致力于建立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丽水深入推进处州文明溯源工程,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中瓯江流域考古取得重大进展:云和显圣湾遗址、庆元小熊山考古发掘项目获得2024年浙江省十大考古重大发现。近年来,云和的考古发现将瓯江文明延伸至8000多年前的跨湖桥文化时期,形成了从跨湖桥到好川再到夏商周的完整历史轴线。
提升区域文化标识度,培育地域文化特色品牌。丽水发布了《“世遗之窗”文化标识工程规划》,加快打造莲都古堰艺术之窗、龙泉青瓷文创之窗等文化新地标,深入挖掘地域特色,让非遗技艺在创新融合中实力“出圈”。如今,庆元“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已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龙泉青瓷文化、缙云黄帝文化入选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建设项目。
赋能产业,激活“文化+百业”新质生产力
文化产业是富有创新性和高附加值特性的产业,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丽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培育文化产业集群,抓好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推进高品质文旅项目开发、交通游线建设及新型业态培育,以重大文化产业、文化平台为抓手,全面畅通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的通道。
围绕文化产业平台培育,丽水以产业化、市场化思维,推动产业平台提能升级,先后建成缙云文化用品创意园、景宁幼教装备产业园,出台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动剑瓷、木玩、石雕、文体用品、数字影像五大文化产业发展。2024年以来,全市新增1家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2个省级文创街区、2家省级重点文化企业、5家省级成长型文化企业,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3.6%。
“丽水山风”亮相长三角文博会。
围绕复兴历史经典产业,丽水推动剑瓷、石雕等历史经典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打造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同时,推出“丽水山风”文创品牌,创新发展“文博文创”“数字文创”等业态。“丽水山风”区域公共文创品牌旗下的“山风优选”产品,频频亮相深圳文博会、长三角文博会,吸引全国各地文创爱好者的目光,累计营收超1300万元。
抓好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丽水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创新升级。龙泉青瓷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展示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青瓷作品,登上杭州亚运会等国际舞台。宝剑企业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龙泉宝剑频频亮相热门古装影视剧作品。
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丽水注重整合利用好山水资源,挖掘、提炼文化内涵和价值精神,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首批试点市,丽水发力文旅产业新赛道,实施“一圈引领、十寻丽水、百秘处州、千亿文旅”的“一十百千”文旅产业提升工程,以非遗传承带动项目生产性转换,以高能级文旅产品供给推动产业提质跃变,以艺术产业带动旅游产业链发展,以农旅融合式“共富工坊”新形态带动乡村共同富裕,以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点亮群众美好生活,形成关系共联、产业共创、资源共享的山区文旅“共富圈”。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主客共享的活力乡村的同时,丽水还融入“百县千宿”“百县千碗”等项目,发展“多场景+民宿”跨界融合业态,打造“自驾房车+民宿、草地音乐会+民宿、剧本杀+民宿”等文旅新业态。在丽水庆元县斋郎村,游客们入住民宿后,还可拿着剧本扮演角色,沿着红色点位,在历史故事与实景游戏中,免费开启战斗遗址剧本游。目前,小山村已开展剧本杀20余场,体验游客超3000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创新。在丽水的广袤乡村,如今正“长”出文旅融合“新风景”。总投资50亿元的云和湖旅游度假区和25亿元的南明湖冰雪大世界等旗舰型文旅项目正在加紧建设,165家农旅融合型的共富工坊在市域多点开花。据统计,目前全市共富工坊累计创造产值3.2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600个。
文旅融合、文体互动,一系列品牌赛事、文艺活动在丽水兴起来。丽水马拉松、全国赛艇秋季冠军赛等品牌赛事的举办,让丽水“水陆空最美赛道”扬名全国,仅2025年丽水马拉松就产生综合经济效益超9800万元。而每年举办的国际摄影研讨会和丽水摄影节,塑造了国际知名的城市摄影品牌。
文旅融合,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也激活了消费新引擎。2024年以来,缙云仙都、莲都古堰画乡等4个景区入选全省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培育名单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荐名单,龙泉市溪头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丽水城区明清古街刘祠堂背历史文化街区重新开街爆火……近一年来,丽水共接待过夜游客1899万人次,全域旅游综合收入增长6.9%。2025年“五一”假期,丽水共接待全域游客118.2万人次,同比增长25.8%,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惠民便民,构建优质均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筑形态犹如廊桥的丽水国际会展中心,是浙西南首家综合型会展场馆,与浙西南科创产业园、南城运动综合体等相互呼应,为丽水会展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坐落在万象山脚的丽水摄影文化中心,形如一台拍摄城市风景的相机,标志着“国际摄影名城”建设迈入了新阶段;顺利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丽水市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剧场与非遗夜游,让文物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2024年6月开馆的海德黑胶音乐收藏馆,展示了1877年爱迪生发明的第一台滚筒式留声机以及20世纪圆盘式留声机、黑胶唱片,让参观者感受黑胶音乐的魅力,仿佛步入一段百年音乐之旅……
丽水摄影文化中心
丽水推动文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建成国际会展中心、摄影文化中心、古堰画乡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既让文化地标成为城市地标,更让文化惠民有了更多载体和阵地。
为缩小文化惠民服务的城乡差距,丽水立足山区实际,跨山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改革,探索推出“固定+流动”供给模式。
在文化设施建设上,丽水集中力量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博物馆,全面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触手可及的文化服务和精神滋养。同时,通过建立“空间+产业”运营机制,全域建设“博物馆之城”,创新社会化运营模式,推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互嵌式发展,打造融合型文化综合体。
在文化人才供给上,丽水深入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182名特派员扎根乡村,保护传承乡土文脉,弘扬乡风文明。形成了13个文化特派员发展联盟、182个特色文化项目,创成20个省级人文乡村,打通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践从城市向农村延伸,从“盆景”变为“风景”。在松阳县松庄村,来自上海的设计师孙培被聘为丽水文化特派员后,带领村民拓画并制作文创产品,让村民在家里参与文化产业的生产,从而获得分红收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吴茂英,作为省级文化特派员被派遣到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她协助村民举办“不灭窑火”龙窑烧制活动,帮助溪头村成功申报2024年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让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丽水持续实施文艺原创力提升计划,培育莲都油画、龙泉陶艺、青田国画、云和儿童文学、庆元村晚、缙云书法、遂昌音乐、松阳戏剧、景宁网络文学等“一县一品”特色艺术门类,形成百花齐放、万枝吐绿的生动局面,文艺原创精品展现文化繁荣新气象。
诞生于丽水的动画片《青田小田鱼》获得韩国釜山国际影视节目展特别奖,交响乐《金声丽水》在省人民大会堂倾情上演,《老妈有喜》《他从火光中走来》等多部网络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云上的云》引发广泛关注。2024年,丽水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和“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等系列奖项。
艺术在丽水这片沃土上“茁壮生长”,以源源不断的活力赋能山水文化名城建设。而随着文艺作品的“出圈”、文化产品的“出海”,更带动和反哺丽水乡村旅游的发展。
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的时思寺,融合了宋明清三个朝代的建筑风格特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影视剧《大梦归离》、主题短片《新春,咏春》在此取景。随着时思寺“实景游”的火爆,当地文旅和民宿产业逐渐被激活。目前,大漈乡发展民宿农家乐共102家,2025年春节期间,云中大漈景区接待人次同比增长69.2%,门票收入同比增长59.3%。
高水平建设山水文化名城,不仅是对这片土地自然与人文优势的深度挖掘,更是丽水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逻辑延伸,还是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丽水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把握历史机遇,致力于打造具有丽水辨识度的标志性文化成果,努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硬实力”,绘就浙西南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崭新画卷。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图片来源:周伟龙 贾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