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这个镇 向“十亿级”冲刺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富阳这个镇 向“十亿级”冲刺

在富阳西北部的天目山余脉,连绵山峦既是生态宝藏,也曾是发展桎梏。当“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因“用地碎片化、产业升级难”受阻,万市镇以一场“向土地要效益”的改革突围,破解了山区发展的困局。

依托富阳区首个平台外用地政策,万市镇11个项目激活42.9亩产业空间,不仅让300余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更推动规上工业产值向“十亿级”目标冲刺。这场在山坳里掀起的变革,正重新定义山区共富的实现路径。

政策赋能:

从“用地困境”到“发展破局”的关键一跃

在位于万市镇彭家村的杭州赛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建厂房工地上,桩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乡的宁静。

这家如今正经历从“作坊式生产”到“现代化工厂”蜕变的建材加工企业,最初发轫于旧村委礼堂。建筑面积6165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和建筑面积1043平方米的综合楼已完成地基打桩,预计年底竣工后产能将提升50%。这一改变,得益于万市镇创新推进的平台外用地政策。

“2006年创业时,条件比较艰苦,我卖掉货车租下村里的闲置礼堂,当时一套旧雷蒙磨就是我的全部家当。”杭州赛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厉庭感慨万分,“等新厂房建成后,我们将配备自动化生产线,还能在新的综合办公楼里接待客户,也算是圆了我的创业梦。”

生产厂房和综合楼效果图

作为富阳区《平台外产业项目供地管理办法》出台后首批受益企业,该公司的发展轨迹,正是山区乡镇突破用地瓶颈的典型样本。该政策直击山区乡镇“用地碎片化、产业升级难”等痛点,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工业园区外依法取得工业用地,为万市镇等山区乡镇破解发展要素制约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自2023年政策落地以来,万市镇成果斐然——

◉目前已有9个平台外用地项目通过区招商委会议审议,2个平台外用地项目正在评分,即将提交区投促委会议审议。

◉11个项目总出让面积达42.9亩,计划投资总额2.23亿元,项目数量位居全区前列。

◉其中,3个地块已完成土地出让,贡献制造业投资400余万元,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914亿元,税收1367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00余个。

这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万市镇党委政府破解“山区可开发空间零散、生态红线制约”等难题的不懈探索与坚定决心。

政企协同:

全周期服务跑出项目落地“加速度”

“项目推进过程中,政府就像‘大管家’,帮我们协调解决了生产与做地的冲突。”厉庭对2024年企业拿地期间的经历仍记忆犹新。

当时正值订单高峰期,万市镇政府通过“并联审批+容缺受理”机制,将原本需要6个月的土地出让流程压缩至3个月,仅“做地手续办理”环节就缩短了45天,同时优化施工时序,确保生产线不停产。这种“全程帮办、按需代办”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平台外用地项目从谋划到投产的全周期。

2024年,万市镇成立“一项目一专班”工作机制,每周召开项目推进会,累计协调解决赛玉等企业用工、环保等问题37个,问题解决率达100%。

项目谋划阶段,镇里牵头开展全覆盖入企走访,鼓励传统产业通过平台外用地实现转型升级;

招引环节,镇班子会议先行讨论项目可行性,再提交部门审批;

项目实施落地阶段,专班倒排各环节周期,积极对接各中介单位,提前准备相关工作,压缩各节点时长。

以杭州赛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政府帮助协调加快审批流程,较常规时限缩短近3个月,确保2500万元扩产投入及时落地,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从6000万元跃升至9000万元。

“保姆式”服务带来的成效显著。平台外用地吸引万大、赛玉等企业为村民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仅赛玉公司一家,就为彭家村带来了4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6万元,较外出务工提升20%。

产业蝶变:

从“资源依赖”到“技术驱动”的升级之路

平台外用地政策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山区企业提供转型升级的空间载体。杭州赛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蜕变颇具代表性。

从最初的生产建筑材料,到如今拥有3条生产线,年产能达5万吨、产值6000余万元,赛玉公司目前已成为立邦涂料全国第二大原料供应商,其生产的超细方解石粉占据国内高端涂料市场15%份额。

近3年来,该公司销售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2024年新获2项国家级专利,无尘车间技改让产品附加值提升40%。

杭州赛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效果图

在万市镇,类似的产业升级案例正在胥高线沿线形成集群效应——

◉金意金属公司投入1200万元引进智能生产线,为比亚迪供应精密零部件,年订单增长40%;

◉卫康辐射公司转型生产防辐射墙体材料,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获国家高新科技企业认证。

截至目前,万市镇已有19家国家高新科技企业、22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专利达14个,较2019年实现倍数级增长。

“平台外用地不是简单的空间拓展,而是推动产业从‘低端代工’向‘高端定制’转型的催化剂。”万市镇经发办负责人介绍,该镇严格遵循“三线一单”约束,新引进项目环保型占比达100%,通过政策倒逼与技术赋能,构建起“实体经济发展路+农文旅融合带”的“一带一路”(实体经济发展路、农文旅融合发展带)产业经济空间布局。

2024年,全镇规上工业产值达6.8亿元,较2019年的1.8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财政税收收入同比增长65.6%。11个平台外用地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为全镇贡献43%的工业产值增量。

共富图景:

山区乡镇均衡发展的“万市样板”

平台外用地政策的溢出效应,正转化为山乡共富的生动实践。在彭家村,村民单怡过去常年在外打工,如今在杭州赛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技术工,月收入增长了60%,还能兼顾家庭。“现在家门口就有好工作,收入不比城里低。”像单怡这样的“归巢”村民,在万市镇已超过300人。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乡村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万市镇将平台外用地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盘活存量用地26亩,整合零星地块180亩并实行独立清单管理,所有项目均通过“生态红线避让、永农地块核补”等机制科学选址,如赛玉新厂房建设中保留周边20亩公益林,实现“发展不占生态线”的山区特色开发模式。

赛玉新厂房建设

作为富阳区西部生态屏障,万市镇山林面积达18.5万亩,占镇域总面积的80.4%,负氧离子含量常年位居全区前列,1249棵名木古树构成的“绿色宝藏”全国罕见。

“我们探索的不是单一维度的发展,而是产业、共富、治理一体推进的均衡路径。”万市镇党委书记何海强表示,通过平台外用地等政策组合拳,万市镇正构建“六边形”全面发展格局——

规上企业从2019年的5家增至16家,“龙羊阿姨”家政品牌带动千余名妇女就业,灵隐寺文旅项目与大唐光伏形成“绿能+禅意”的特色IP。

2025年,该镇将全力冲刺规上工业总产值“十亿级”目标,推动在建项目早投产、早达效,让山区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从赛玉公司的发展蓝图到彭家村的村容村貌,从胥高线的产业集群到万牧线的文旅风光,万市镇的实践证明山区发展无需困守“先天不足”,以制度创新破题、用系统思维解题,便能打开“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向奔赴。

来源:富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