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至25日,10位省外浙籍文艺名家受浙江省文联邀请,齐聚“两山”理念发源地湖州,在长兴、安吉开展文艺创作交流活动,共绘文艺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浙江文艺界努力推进践行“两山”理念文艺创作,推出了一批反响良好的美术、音乐、舞台剧、影视、民间文艺等作品和项目。在此次活动的主题文艺创作交流环节,浙籍文艺名家对湖州重点文艺作品创作项目,一对一开展点评指导。
精彩点评,小艺带你来看!
项目名称:“千万工程 美美与共”浙北乡村蝶变美术主题创作
项目简介:围绕“千万工程 美美与共”主题,选取湖州地区20余个有代表性的“千万工程”基层典型,以美术作品的形式,反映“千万工程”实施20多年来,浙北乡村变美、变富、变强,差异发展、各美其美的精彩蝶变。通过本项目,一方面,以艺术形式助力“千万工程”持久深入实施;另一方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激发创作更多融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精品力作。本项目入选浙江省文化艺术基金扶持项目。
项目介绍人:奚伟恕 湖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点评专家:陈琪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原副主席、秘书长
刚才听了奚伟恕副主席汇报“千万工程 美美与共”美术创作工程,我感觉整个项目的设计部署周密,组织工作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题突出,以美术创作反映“两山”理念的时代画卷;二是美术作品形式多样,有中国画、油画、现代美术等,将传统笔墨精神与现代审美意趣相结合,具有整体感、时代性;三是通过主题性创作,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很多作品在省级、国家级展赛中获奖并展出。
在我看来,“两山”理念绝不是一个宏大空泛的概念,而是一份乡情与乡愁,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情怀,也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它或许是父亲手里的一壶茶,是母亲的一声呼唤,是家乡山上的一朵云,是山涧的一溪水,是采菱小船上的一首歌谣,是织女们的笑声,是远山的一声呼喊。我们文艺创作者要抱有情感、情怀与敬畏之心,才能将“两山”理念真正融入作品,为艺术创作注入生命与灵魂。
项目名称:《绿青山小调组歌》
项目简介:聚焦“两山”理念提出 20 周年重要节点,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湖州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传播“和合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讴歌湖州人民书写乡村振兴宏伟篇章的奋斗精神与昂扬风貌。组歌共分绿水青山篇、风物民俗篇、精神财富篇等三个篇章十首歌曲,运用吴侬软语方言演唱。歌曲视频上线“学习强国浙江平台”等省级平台。
项目介绍人:李睿浦 湖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点评专家:孙丽英
军委政治工作部
原总政歌剧团一级演员
李璟老师创作的《绿青山小调组歌》,不仅是音乐创作领域的一次精彩呈现,更是对时代理念、地域文化的深度诠释与艺术升华。这一作品在旋律设计上采用明亮、开阔的小调式,音域适度温润,如同展开一幅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其传递出的蓬勃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同时,作品堪称一部立体的湖州民俗文化图鉴,以采茶、挖笋、采桑、制作团团糕等极富生活气息的场景为脉络,运用音乐的叙事性,将湖州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
为了让《绿青山小调组歌》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我提几点优化建议:在音乐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上,可以从声乐编排与舞台呈现两方面进行拓展,让听众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在音乐编配的专业性提升上,配器与乐队编制的优化至关重要,应充分考虑不同乐章的情感表达与场景需求,进行精细化设计;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化上,可以将人物形象与劳动场面进行有机融合,让听众在感受劳动之美、自然之美的同时,深刻记住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使整部组歌更具人文深度与艺术感染力。
相信在各位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对作品的进一步打磨与完善,它必将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项目名称:音乐舞台剧《不负青山》
项目简介:取材安吉余村的生动实践,以小切口串联“两山”理念萌芽、美丽乡村建设到共同富裕的变革历程,深刻诠释“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致敬所有践行“两山”理念的奋斗者。该剧融合音乐歌曲、舞蹈话剧等舞台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可开发沉浸式演艺,打造“文旅融合”地域IP。
项目介绍人:窦欣源 青年作曲
点评专家:张文海
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
副院长、教授
这部原创音乐剧,是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大背景下紧扣主题、号准时代之脉的作品,实现了在地化与时代性的双向奔赴。这一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鲜明,场景与人物设定具有象征性与典型性,值得点赞。同时,我还从中看到了历史与当下的结合,作品既体现时代变迁,也凸显今日浪潮,以小见大,在宏观视野中有人情味,这非常难得。
同时,我也想提出几点优化建议:首先,一部好的音乐剧,应该将复杂的情节和故事简约化、概念化,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交给以音乐为主体、以舞蹈和其他表现形式为辅体的艺术,从而更好地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其次,任何舞台剧都有起承转合,开端、经过和结局要抓住每个人物的鲜活性,因为观众只有了解到人物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才能对接下来的内容进行猜测和期待。再有,就是好的结局,除了要道出人物抉择的最终结果,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结局看到人物的未来,也就是“两山”理念如何改变湖州城市发展、百姓生活,以及个人在“两山”理念感召之下奔赴哪里,而那里正是人间正道、民之所向。
当然,此类题材非常不容易做,因为它是身边人、熟悉事、当下情,如何做出新意、做出亮点,还需要进一步推敲打磨。
项目名称:动画电视剧《两山间》
项目简介:以德清朱鹮保护基地为背景,讲述了饲养员沈晴与好友米娅携手守护朱鹮小六和小七的温情故事。整个故事片以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人与朱鹮的互动瞬间,生动展现角色间的情感联结。故事不仅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还融入友情的珍贵、责任的坚守与个人成长的思考。项目创新运用AI技术,激活生态文化叙事,既是对“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创新献礼,亦致力于将德清打造为“人与自然共生”的闪亮全球名片。
项目介绍人:董琦 湖州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点评专家:任仲伦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上海电影集团原董事长
好的作品需要有意义的思想主题和有意味的形式美感,动画电视片《两山间》就具有这样的潜质。首先它找到了好的故事——朱鹮在湿地公园生长的故事,这个源于浙江德清的真实故事,得天独厚地契合“两山”理念,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比真人电影,动画的表现形式,更具时空的自由性、想象的丰富性。同时,作品将现代AI技术与传统美学相结合,又有成熟且用心的团队做支撑,体现出了中国动画学派倡导的水墨意韵。
我想提两点建议供参考:第一,在人物与朱鹮这两条叙事线索中,我认为要以朱鹮命运线为主,朱鹮从濒临灭绝到再次重生,充满了命运感,无论是最初的悲剧还是后来的喜剧,它本身是具有命运意味的吉祥形象,更容易感动观众。
第二,因为作品的美学基调是中国叙事,可以在这一基调上进一步强化民族性表达,比如中国式表达最擅长的情景交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年我离开家乡,如何表达心情?一个画面:杨柳依依,道尽不舍心情。今晚我在边疆思念家乡,又如何表达心情?一个场景:雨雪霏霏,说出思念纷繁与迷乱。《诗经》在景和情之间的表达可谓精美绝伦,我们希望看到一部如同这般充满中国美学、中国诗意表达的作品。
项目名称:民间表演《练市船拳》
项目简介:“练市船拳”是“江南船拳”的重要分支,其动作刚柔并济,融合拳法、器械与船体平衡技巧,兼具实战性与艺术性,因在狭窄船头演练,步伐紧凑,手法多变,独具水乡特色。本项目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练市船拳”为核心元素,通过“舞武”跨界融合,展现江南水乡的文化底蕴与时代活力,更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5年入选浙江省第四届广场舞大赛重点展演节目并获金奖。
项目介绍人:汪蓓 湖州市舞蹈家协会理事
点评专家:郑土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从前在江浙沪交界的水网地区,“船拳”是很普遍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但如今,自然状态下的“船拳”已经消失了。如何传承好它,更好地为当下社会服务,真正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难题。《船拳》项目若能成功,其意义不言自明。
把非遗“船拳”创新为广场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船拳”是在船这一狭小的空间内表演,有独特的套路套式;而广场舞则是在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表演的,如何做好呈现是一个难点。主创团队目前已经做得比较成功了,把“船拳”元素用象征手法、变通手法等在舞台上展现出来,创新融合都比较到位,既体现了武术的庄重性,又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为了更好地保留《练市船拳》的非遗精髓,提升其艺术性,我提三点建议:一是在创新的过程中,继续深入挖掘“船拳”的独特点,尤其是把握其在“船”上表演所形成的各种程式,融入到表演中形成独特个性,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出它源自“船拳”,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生命活力;二是注重舞台的立体性,可以通过投射视频呈现水元素、船元素、动态感,把舞台表演和背景投射内容完美结合,提升观众的现场体验感,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三是可以增强叙事性,不仅仅依托形体动作、组合动作,还可以通过故事把整场表演串起来,使作品更加紧凑、完整,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来源:浙江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