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
西湖区文化特派员“传帮带”活动
暨三墩镇文化特派员项目成果发布仪式
在东巢·碾米厂当代艺术中心举行
活动现场,《三墩庙前街口述史》正式发布,文化特派员“传帮带”拜师仪式同步举行,展现了西湖区以制度创新推动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与盈盈硕果,为全省基层文化振兴提供了可触摸、有温度的“西湖样本”。
文化特派员“传帮带”
「播撒种子
让文脉在“双向奔赴”中生长」
作为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制度的基层实践,西湖区以“项目联动、服务联通、宣传联推”为抓手,打造出了“一域带全域”的文化发展格局,并通过“传帮带”机制,大力培养本土文化人才,进一步激发出文化建设的造血能力和内生动力,构建起了“老中青”共参与、“传帮带”齐发力的文化生态。
活动现场,西湖区四位文化特派员——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工程师李忠慈、杭州博物馆文博馆员陈姣燕、杭州市空竹运动协会副会长李保磊、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吴子建,与四位青年文化工作者结对,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礼”。徒弟们手捧寓意“文化传承”的折扇向师傅致敬,师傅们的寄语则如春雨润物。
吴子建谈书法传承:“古韵之美需深耕,传承之路无捷径。”
李保磊论非遗创新:“传统是根,创新是魂,根魂共铸方能长青。”
陈姣燕寄情乡村文化:“让乡村一直‘闹忙’下去,是我们的共同愿景。”
李忠慈强调使命:“心怀历史,守护文化,让遗产在传承中‘活’起来。”
这场“传帮带”拜师仪式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造血机制的创新——当“专家”与“新手”携手,“送文化”便升级为“种文化”,文化特派员“传帮带”制度,还将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可持续的人才动能。
“文化特派员制度”成果落地
「在传承中创新,在烟火中生根 」
活动现场,《三墩庙前街口述史》新书发布仪式将气氛推向高潮。《三墩庙前街口述史》是文化特派员制度结出的重要果实,这部历时数月编纂的作品,通过30余位老街坊的口述,抢救性记录了三墩镇庙前街的市井文化、老字号故事和生活记忆。
文化特派员李忠慈团队坚持在编纂中坚持“真声音、真事儿、真传承”,参与该书编撰的文化站站长朱嫣红则感慨,口述史项目不仅是“与时间赛跑的抢救工程”,更是“激活文化生命力的创新工程”。
80岁的钱楠楠奶奶回忆起陈家桥头的绸布庄,60岁的钟表匠祝卧龙师傅动情讲述“0.01毫米丝”的修表哲学,更有年轻一代坚守在这里,带来新旧文化碰撞的体验与思考……
这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故事,串联起三墩从“古镇码头”到“科创小镇”的变迁,更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普通人日子里的烟火气,西湖区的文化传承工作,就是要这样在传承中创新、在烟火中生根,才能愈发显示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乡愁”与“新声”共鸣
「文化振兴的西湖实践与未来图景」
让“乡愁”与“新声”共鸣,让历史文脉与时代脉搏同频,从钱奶奶的“熬”与“帮”到祝师傅的“守”与“变”,从文化特派员的“传帮带”到年轻人的“新表达”,西湖区的文化故事里,藏着最朴素的传承密码:
文化不是高悬的灯塔,而是普通人脚下的土地、手中的技艺、舌尖的乡愁;文化传承不是少数人的坚守,而是全民参与的“接力赛”。当每个普通人都成为文化的讲述者、守护者、创新者,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文脉,终将在时代浪潮中奔涌成势,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此次活动
不仅是三墩文化传承的新起点
更预示着西湖区
正以“文化+科技”“文化+生活”的多元路径
奋力书写文化新篇章
来源:美丽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