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浙江制造业最高荣誉“天工鼎”评选结果公布,临平区首次荣获2024年度“浙江制造天工鼎”。
“天工鼎”是浙江省为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设立的权威奖项,其聚焦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三大类32项指标,涉及制造业创新发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415X”产业集群等10方面内容,堪称全省制造业的一次“华山论剑”。在这场各地各显神通的全省夺鼎竞赛中,临平如何脱颖而出?
产业筑基
构建先进制造集群体系
临平智造的强劲引擎,源于对产业蓝图的精妙擘画。临平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时尚产业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核心“铁三角”,绿色能源、泛半导体双五百亿级产业作“双翼”,结合未来制造、精准医疗、仿生机器人、新型智算、人工智能等X个新兴产业,构建了“3+2+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如同精密齿轮咬合运转,驱动着制造业能级持续跃升: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现代纺织与服装、新能源装备3个列入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2024年,全区共有规上工业企业802家,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760.0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447.5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84.04%。
前瞻瞄准未来产业,下好“先手棋”。临平重点布局绿色能源、IVD(体外诊断)、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四个新赛道:作为杭州市绿色能源产业“两廊、三区、多点”布局中的首位核心功能区,建设“中国绿港”产业地标;发挥杭州市体外诊断产业促进会承接地优势,杭州体外诊断产业转化与临床创新工程中心落地临平。以算力小镇为发展核,构建大数据、智能算力、大模型、垂直应用“数算模用”产业生态体系,通用人工智能领域方向成功入选杭州市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加快构建“3+2+2”机器人产业发展体系,做大做强整机制造、基础零部件及配套设备、智能工厂综合解决方案三大优势赛道,重点补齐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工业软件和数据集成两大产业链短板,在具身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两大未来方向抢占先机。
数字赋能
打造智能制造新高地
在临平的“未来工厂”里,几乎很少能见到工人的身影:老板电器的“黑灯工厂”里伸手不见五指,只有来回穿梭的AGV小车忙碌;西奥电梯“数字孪生工厂”产线飞速运转,可实现2分钟出货1台电梯……在这片热土上,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正在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认定工信部卓越级工厂2家,省级未来工厂企业6家,累计数持续保持全省第1,规工企业数字化改造2.0水平覆盖率达42.36%。
为了强化制造优势,临平实施智能制造8332计划,到2025年年底,累计创建8家省级“未来工厂”,30家市级“未来工厂”,实施300个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创建2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AI+新制造”行动,以算力小镇为核心载体,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算力算法供给体系。引导区内老板电器、德适生物等智能制造优质企业,探索构建细分行业专业垂直数据模型。
培优引强
涵养全周期成长生态
从运达能源的风电机组矗立高山戈壁,到金日汽车的零部件远销海外,从立镖机器人的分拣机器人奔忙在各大物流仓库,到智诊科技的“好伴AI”APP让名医专家住进人们手机……参天大树般的行业龙头,郁郁葱葱的中小企业,共同构成了这片热土上繁茂的雨林生态。临平区全面打造“省级雄鹰—省级总部领军—市级鲲鹏—区级总部”龙头企业方阵,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一体推进“规上企业高新化、高新企业规上化”。
目前全区共有上市企业28家,百亿级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2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5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39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5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9家。
如果说企业培育是内育根基,那么招商引资就是外引活水:临平区全面构建区级领导打头阵作表率、平台部门协同攻坚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设立8个招商工作专班并由区领导领衔,优化驻外招商中心体制机制,充分撬动全区经济部门、要素保障部门、产业平台资源形成合力攻坚项目招引。聚焦“3+2+X”先进制造业集群,绘制产业链图谱,制定产业招商清单,用好以商引商、基金招商等产业链招商手段,着重招引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强化重大产业项目“135”全周期服务,建立项目跟踪机制、项目专人联系制度,确保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并建成达产。2024年,落地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34个,其中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个。
创新铸魂
激活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创新是夺鼎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更是临平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临平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79%,列全省第13位;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57.7%,位列全市首位;荣获省科学技术奖9项,新增立项“尖兵领雁”8项,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新一轮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临平区构筑杭州市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切实从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出发,找准发展定位。
夯实创新载体,加大对创新主体的扶持力度。构筑“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企业研究院”的研发平台进阶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企业技术中心92家,各类研发机构145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5家,获评省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3家,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2家,创建概念验证中心3家。
紧扣人才引育,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紧紧围绕产业人才需求,通过校企共育,实现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卓越工程师产教学院。探索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模式,本松新材料、汉尔姆建筑分别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开展人才校企双聘试点案例建设,2个人才项目列入省级科教人一体化双融双聘改革案例。
夺鼎是荣誉,更是激励。立足新起点,临平区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进一步激发新型工业化澎湃动能,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丨临平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陈书缘 通讯员丨 张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