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这位“95后”昆虫司令 还与浙江大学合作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富阳这位“95后”昆虫司令 还与浙江大学合作

从外贸白领到“昆虫司令”

富阳“95后”青年杨柱理

让小昆虫成为乡村共富的“金种子”

在渌渚镇董湾村的半山腰,杭州滨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养殖基地内,上演着神奇的“变废为宝”戏法:8个恒温恒湿的密封车间内,数千万只松子大小的黑水虻幼虫在果蔬残渣中穿梭涌动,这些曾被视作“垃圾”的有机废弃物,通过生物转化技术,成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金种子”。

△杭州滨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

毅然转型

从外贸白领到昆虫农业创业者

眼前这位身着便服、熟稔操作智能养殖系统的“昆虫农业达人”,曾是出入写字楼的外贸精英。

2018年从大学外贸专业毕业后,杨柱理创办了自己的外贸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黑水虻虫在养殖领域的广阔市场前景。“当时国内餐厨垃圾处理刚起步,富阳餐厨垃圾处置项目落地,这正是切入循环农业的最佳时机。”带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环保情怀,他说服家人,踏上了旁人眼中“又脏又臭”的创业路。

△杨柱理在检查车间

回忆起创业初期,杨柱理的母亲难掩心疼:“大家都说他长得清秀,现在整天泡在厂房里研究虫子。但我们知道,他认准的事,一定会钻研到底。”在家人支持下,杨柱理不断学习昆虫养殖技术,跑到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取经,终于在2024年6月建成首个标准化养殖车间,面积达2500平方米。

△杨柱理在检查黑水虻养殖情况

变废为宝

黑水虻构建循环农业新生态

在车间智能监控屏上,实时显示着温湿度、氨气浓度等数据。“从小虫到成虫,它短短7天内可吃胖4000倍吃掉比自己重20万倍的厨余垃圾。”杨柱理告诉记者,黑水虻幼虫以餐厨垃圾、畜禽粪便、果蔬残渣为食,通过生物降解将高油高盐的有机垃圾转化为富含蛋白质的虫体优质有机肥

△黑水虻幼虫以果蔬残渣为食

“现在基地每天消纳近30吨有机废弃物,产出4—5吨黑水虻鲜虫。”杨柱理说,这些“生态产品”已形成多元产业链:鲜虫直接作为水产、畜禽的高蛋白饲料,虫干加工成宠物食品原料,虫粪则制成有机肥料可以供给茶园、果园。他算了笔账,自新厂房投用至今,销售额已突破500万元

△烘干后的黑水虻

更令人关注的是,这套封闭式健康养殖系统实现了全程智能化:臭气检测装置联动净化系统,温湿度传感器自动调节环境,远程监控系统精准捕捉最佳采收时间,真正做到“无人化养殖”。

△标准化养殖车间

共富密码

带动乡亲投身昆虫养殖产业

随着昆虫农业的效益逐渐显现,周边农户也开始加入其中。包装车间内,多位本地村民正在熟练地进行筛虫、分拣作业。

“大部分工人都是董湾村及周边的农户。”杨柱理透露,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他正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免费向农户提供幼虫种苗、养殖技术,承诺以保底价回收成品虫,构建“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与残渣“打交道”的杨柱理

未来图景

科技赋能开启昆虫农业新征程

在企业展厅内里,杨柱理展示着今年1月份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的最新成果——酶解虫浆。“这种通过生物酶技术提取的高蛋白溶液,可帮助养殖户降低养殖周期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并极大地提高水产和畜禽的存活率。”

△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的酶解虫浆

谈及未来规划,杨柱理介绍说,二期扩建工程即将启动,规划新增4500平方米厂房,建成后每日处理有机废弃物可达100吨,年产黑水虻鲜虫7000吨。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景:打造“养殖—处理—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让黑水虻不仅成为垃圾处理的“清道夫”,更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企业展示厅

杨柱理的转型之路,见证着富阳新时代青年的创业担当。正如他常说的:“乡村振兴需要新动能,我们这代新农人,要用科技激活土地,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当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带着新技术、新理念返乡,富阳的广袤乡村正孕育着无限可能。

来源丨富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雨欣 摄影 沈逸文 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