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关“品质”的西湖实践:美好生活这样创造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一场有关“品质”的西湖实践:美好生活这样创造

西湖区打造品质城区大会会场

当一个城区专门为“品质”召开高规格会议,究竟是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的路径探索,还是为寻求新质增长点的战略布局?

4月24日,杭州市西湖区打造品质城区大会现场,一面“西湖绿”长幅显示屏有节奏地滑动,2025年品质城区十大事件揭晓。

有别于传统认知的教育、医疗、养老、消费,西湖区发布的每个事件,都致力于对品质城区进行全新定义、创新表达。如打造“AI+养老”的银发西溪Mall、“阅见西湖”新型文化空间投入运营、品质菜市蝶变焕新,十大事件如棱镜般折射出新时代品质城区多维图景。

品质绝不是仅仅兜住底线,应在普惠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以改革创新之力打造品质民生,将前沿科技融入“关键小事”,是西湖区践行“民呼我为”殷殷嘱托,回应时代需求的生动作答。

作为GDP突破2000亿大关的经济强区,西湖区既是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又汇聚约120万常住人口——从专家学者、老年人、大学生到外卖骑手,多元群体在此共生共荣。通过这场高规格会议,我们拆解“品质西湖”三大命题:品质内涵为何需要重新定义?如何实现多元化、高质量的服务供给?新品质西湖将走向何方?

俯瞰西湖区

品质城区再出发

如果说“活力”事关城市发展的高度,“品质”则关系到城市的温度。

探寻“品质城区”再出发的形成逻辑,可以更好理解西湖区对这一战略定位的深化与升级。2023年起,杭州市委要求西湖把“科教文创”作为最大优势、“活力品质”作为更高追求。在此指引下,西湖区持续探索新路径,扎实推进品质城区建设。

公共服务是品质生活的重要基石。从公共服务体系上看,西湖区集聚全省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助餐工作、“一键养老”“两床融合”等全省试点创新。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优化品质城区,西湖区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谋求与百姓需求更深层次的贴近。

向外看,“大国大城”的竞逐正愈发激烈。“活力”和“品质”如同城市的骨骼和血脉,共同塑造城市的终极竞争力,前者体现在经济动能、产业集聚等硬指标,后者则蕴藏在公共服务、生活体验等柔性维度。

杭州正处于“后亚运、2万亿、超大城市”发展新阶段。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认为,“越大体量的GDP,意味着更多元化的经济和社会单元。这要求治理模式要更富弹性、公共服务更优质均衡。”

作为杭州的门面,杭州之书的“首页”,西湖区以品质城区建设为切入口,统筹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无疑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先行探索。

“品质城区的打造关系着千家万户,西湖区肩负着重大责任与光荣使命。”西湖区明确方向,将把品质城区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善之区的落脚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科技+”融入万家灯火

西湖区眼里的品质,体现在哪里?又展现出什么新内涵?

品质彰显于发展的宽度,更深刻体现在国际化布局、智能化升级与便捷化服务之中。机器狗、智能代步车、助行外骨骼,会场外展示的创新成果不约而同地昭示,科技引领品质生活,已经成为一条明线,贯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勾勒出智能、便捷的美好图景。

以养老为观察切面。西湖区老龄化率达20.11%,在全省中等偏上。从人群结构看,这片土地汇集老教授、退休干部、老企业家,拥有高学历高消费力高数字化接受度,对养老服务有着更高的品质追求。

正如西湖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所说,“在西湖区,老年人集聚的社区并非技术创新的荒漠,反而可能因迫切需求、群体特性而成为试验田。”

如何精准聚焦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价值需求,实现从“生存保障”向“品质享老”转变?

借着“杭州六小龙”的火爆出圈,AI技术和城市生活迎来碰撞时刻。当46家高校院所、200多家民生领域企业协同创新的成果溢出,社区、养老机构开放“微场景”精准承接,实现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家门口的高效转化,一场科技与养老深度融合的“场景革命”正在发生——

在留下街道杨家牌楼社区,工作人员程娟穿上外骨骼装置为老人送餐,爬楼梯毫不费力;古荡街道金秋家园,“小西”机器狗入职,送饭送药,陪着遛弯,为老年人提供“情绪价值”。

西湖区古荡街道金秋养老家园,机器狗“小西”成为老人们的新宠。栾兰摄

当西湖区全域成为科技成果的“中试”场域,老年人的反馈同样也正成为珍贵的试金石——“最近社区、养老机构提议,让机器狗能跳舞、会唱歌,多些趣味性的体验,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迭代升级。”西湖机器人有关负责人说。

两个月实践,西湖区形成“提出需求-开放场景-反馈问题-迭代优化”的完整机制和创新闭环,一批“科技+”品质生活的引领性、标志性成果渐次落地。

“科技+”,还体现在健康管理、文旅融合等领域。签约环节,7个政企合作项目集中亮相,其中不少走在前沿的科技项目,生动诠释着西湖区正朝着品质生活向新而行、迭代发展。

在集市展示区,搭载5G技术的“健康小西”智能机器人成为焦点。这款集AI脉诊、体质辨识、健康预警于一体的智能终端,仅需90秒即可生成个性化调养方案,现场体验者络绎不绝。

品质大会上,市民体验“健康小西”智能机器人

人工智能、大数据正加速赋能基层医疗,人机协同的诊疗模式即将成为医疗新常态。西湖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湖区将深化影像人工智能辅诊平台,用好临床诊疗辅助系统,争取到2025年底前,实现AI在临床、影像、中医、家庭医生和体重管理中惠及200万人次。”

深化多元供给创新

在西湖区,一批跨界“新物种”颇受青睐。菜场里飘着现磨咖啡的醇香,书店角落伫立着旅行箱寄存处。这些难以用词汇简单定义的“多元化空间”,恰似城市进化的生动注脚。

人民的需求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西湖区“品质城区”的实践,无不“映照”着当下的现实需要,以会场发布的十大事件为例,每一项都直击痛点、回应期盼。比如,菜市场、阅见西湖等多元化空间,正是用跨界融合的理念,精准切中现代人的复合型生活主张。

文二菜市

西湖区的菜市场,不止有菜。“我们为三类潮汐人群开发新消费场景。”会场外,文二菜市负责人徐峥晖向众人介绍,早上社区的老年人来吃面条、锅贴等传统早饭,中午针对节奏快、又追求品质的“白领”,菜场提供“代炒”服务;晚上是下班后归家放松的居民,坐进菜市场的咖啡馆,在熟人社会中享受“咖啡社交”。

西湖区的菜市场出圈后,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2024年,文二菜市营业额激增78.6%,还迎来许多来打卡的年轻人、外国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社区共享厨房、街头书香胶囊、小众艺术展……个性化公共服务涌现。前两天,距离西湖仅200米的城景交融处,“阅见西湖”揭开面纱。“未来这里不仅是书店,还将接受游客行李箱寄存,也是夜骑人群休憩场所。”“阅见西湖”主理人陈腾介绍。

相关研究显示,城市每增加1项个性化公共服务,青年人才定居意愿上升8.3%。西湖区在打造290个“书香胶囊”的基础上,引入个性化公共服务,植入咖啡轻食、在地风物等多重元素及功能。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个性化服务的触达,同时激活了潜在的消费动力。

品质生活的关键,是要有烟火气、接地气。从这个意义上看,要解答会场关于跨界“新物种”为何得到青睐的原因,在于西湖区做好了一件事:始终围绕居民衣食住行的个性化需求,创新菜市经济、甜蜜经济、银发经济、阅读经济等民生服务供给,进而重塑、引领城市新生活方式。

“阅见西湖”启幕

品质西湖走向何方?

每日互动创始人、CEO方毅曾这样说起他眼里的杭州,“杭州非常‘balance’(平衡),西湖区大街小巷能看到绿树成荫、满目皆景,生活品质非常高;然而你一进到办公室,又能够马上进入奋斗状态。”

平衡感,源于西湖区在活力和品质之间的收放自如,年轻人在西湖区有可以奋勇追寻的事业,亦有可以安放心灵的生活。这恰恰源于西湖区独有优势,这里既拥有深圳南山、北京海淀等相同的科创生态、数字经济产业,还具备超大城市主城区所不具备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美乡村。

让城市更美好、乡村更向往、生态更优质。近年来,西湖区把城市美学的理念、时代匠心的情怀、精工细作的态度,融入空间规划、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勾勒好天际线、湖岸线、山脊线,不断提升全域颜值。本次品质大会上,西湖区推出首个街道未来社区样板“西溪原乡、新质之城”,将以绿色生态为基底,为年轻创客提供宜居宜业的理想空间,让自然之美与创新活力交相辉映。

品质生活应当属于每一位西湖人,无论是世代居住的老杭州人,还是在此奋斗的新杭州人。数据显示,近3.3万新就业群体活跃在西湖区。当不同岗位的社会主体一起奋斗,才能共同托举城市迈向未来。今年,西湖区要在全区建成1000个以上的新就业群体友好单元,精心打造“三新学堂”、“小哥学院”,努力让更多新西湖人融入城市发展脉搏。

西湖区将如何打造品质城区?政府、企业、社会联动将是着力方向。

西湖区近200家民生领域企业被请到会场。他们中,有来自深耕养老服务的银发守护者,也有领跑数字医疗的健康创新者,是西湖区发展的合伙人。未来,西湖合伙人将用创新力量为品质城区注入澎湃动能。

22名市民被聘请为西湖区首批品质城区体验官。这群来自各行各业的体验者,最大40后、最小15后。未来,他们将定期走街串巷,体验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定期反馈相关领域的品质感受。

这恰恰反映出,品质城区的每一处改变,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变化的共建者、见证者也是人民。

西湖区将以品质大会为契机,从“关键小事”入手,让“品质”二字沉淀在如常岁月中,让每一扇窗都映照出幸福的微光。

西溪湿地莲花滩 杨作英摄

【专家点评】

以服务型治理理念创造品质生活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

“品质城市”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概念。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日渐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期待早已超越了基本的温饱需求,转而追求一种更加全面多元的高品质城市生活方式。

因此,“品质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在于让生活其中的城市居民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美的环境、更便利的出行”。目前国内城市在城市品质化进程中,还面临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公共服务供给呈现“结构性错位”、技术应用与治理需求存在“能效”落差。

我所生活的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力打造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高品质城市生活,杭州西湖区认真贯彻落实“民呼我为”重要指示精神,持续优化多元高效的高品质生活服务供给。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均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结合数字化治理和科技人文优势,打造更具温度、更高效能的品质城市(区)。

西湖区以“整合性”的高品质城市生活为发展目标,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绿色生活、健康生活、智慧生活等共同纳入建设实践,探索出生态价值优先的复合型空间重构、数字治理驱动的服务模式革命、文化基因解码的场所精神再造等独特路径。

“品质城市”的追求和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呈现不同的内涵。但不管内涵如何变化,城市居民的“体验性”是根本。无论是在科教启蒙、体育健身、财经智慧、健康养生,还是文化艺术、绿色出行等领域,建议西湖区以打造都市类体验场景为突破口,深度融合科技与文化元素,通过沉浸式互动、生活化旅游等创新模式,全面提升居民参与获得感体验感;

品质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理念,建议西湖区进一步强化城区建设中的“服务型治理”特征,重点突破“生态增值、数字重构、文化创新、治理创新”等要素,着力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尤其将数字手段深度嵌入城区生活,形成需求精准识别、资源高效配置、服务即时响应的现代化治理模式,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来源:潮新闻 记者 丁珊 通讯员 谢雯艳 顾剑 袁芳 贾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