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区打造品质城区大会上,养老、医疗、教育、阅读和体育、建筑和物业等领域企业或机构负责人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品质城区”畅所欲言、交流探讨,引发大家关于西湖城区品质提升的深度思考。
何为“品质城区”?
从全国两会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到浙江省部署“深化‘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再到杭州市强调“突出功能品质,全力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近年来,“品质”频繁在城市建设、民生领域被提及。
何为品质城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认为:“品质城区的核心是人,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打造品质城区在于颜值的高度、生活的态度、发展的宽度以及治理的温度。”西湖区方向明确,品质城区不仅关注城市的硬件设施和外观形象,还注重城市的软件服务和内在活力,以及居民的生活体验和参与感,以更多惠民举措加速城区风貌蝶变、智慧蝶变、生态蝶变、幸福蝶变,让群众共享高品质生活。
品质城区大会上,西湖区发布品质菜市蝶变焕新、物业管理提质增效等2025年品质城区十大事件,这些事件从“关键小事”入手,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绘就品质城区美丽画卷。
把为民之“情”化作一街一巷的焕新、一砖一瓦的雕琢,融入百姓生活的点滴细节,“十大事件”诠释了西湖打造品质城区的初心,更为首善之区作了生动的注脚。
城区的品质,在于人居环境
如何衡量一个城区的“品质”?“品质城区”又何以展现?
首先,西湖区关注的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区环境。
▲摄影:肖奕叁
晨雾未散的西溪湿地,河道养护员划着小船穿过芦苇荡,船头推开水波惊起一群白鹭,透过清澈的湖水能看见几尾银鳞穿梭其间——这片曾被城市化挤压的湿地,如今以971种维管束植物、224种鸟类的数据,诠释着西湖区“生态优先”的治理逻辑。
当游客沉醉于西溪的潋滟水色时,老旧小区的居民们也在享受着绿色蝶变——拆除凸保笼、围墙,多了车位、绿化、公共空间,老年食堂、邻里中心等配套在一个个小区落地。2024年底,西湖区提前完成220个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作和33个未来社区的年度工作任务,嵌入式服务设施与老旧改、未来社区同步推进。
“住有优居”逐步从愿景变为现实,西湖区适时提出“打造品质物业第一区”目标,实施物业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千方百计提升百姓幸福感。
现在,不仅仅是老旧小区,高质量物业服务提供的范围涵盖安置房、商品房、楼宇(园区)。西湖区已全面建立“社区吹哨、物业报到”响应机制、“物业服务+生活服务”生态圈,“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目标触手可及。
日前,文一路上,一台配有高清摄像头和AI算法的智能环卫巡检车来回巡视。自今年投入使用以来,它已累计发现并处理环境卫生问题1219条,单日巡查效率较传统人工模式提升5-8倍,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智慧之眼”。
正是这些智慧化细节打造出的高品质环境,体现了西湖对居民需求的深刻洞察与精准回应,为品质城区书写可视化的注解。
城区的品质,在于生活体验
除了环境,西湖区注重的是群众喜爱的“烟火气”。
逛不一样的菜市场:文二菜市引入咖啡、书店与火锅食材体验店,让提着菜篮子的老年人和端着咖啡的年轻人共享同一空间;东山集的西湖鱼亭是杭州唯一能买到西湖鱼货的菜场摊位,通过引入先进的恒温、过滤及水循环系统,让西湖鱼最大程度保鲜;蒋村柿集通过开启电商、“幸福币”抵扣等多元化业态吸引周边居民成为回头客;古荡菜市以怀旧民国风的建筑风格崭新亮相,原来的“马路菜市场”变身成城西人爱逛的“生活综合体”;松木场农贸市场把绘画、书法等文化元素融入内外部空间,用艺术气增添人情味……在西湖区,经过提升改造的菜场凭各自“十八般武艺”出圈,新业态频频引领潮流,更新迭代着人们对菜场的定义。
享科技范的养老体验:北山街道金祝社区利用闲置的办公用房,结合未来社区改造搭建为老服务场景,用于社区助餐、康复护理等。特别是康复护理方面,打造了杭州首个沉浸式适老化改造以及智慧养老沉浸式体验区,除了卫生间有一键呼叫按钮、洗浴间有专业坐浴设备外,卧室还安装了生命体征监测仪和防跌倒报警器。
在推进高品质城区建设进程中,西湖区将提升老年人康养生活指数置于关键位置。除了打造智慧养老样板间,还开发外骨骼设备助力老者行走。目前,“踏山”外骨骼已进入量产准备阶段,随着银发科技产业加速发展,这项融合仿生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或将重塑老人的出行方式。可以看见,科技在西湖区正从冷冰冰的展示品,化身为守护尊严的“无形之手”。
用智能化的生活配套:当数字技术深度介入就业服务,西湖区展现出另一种务实态度。春季招聘会上的智能求职机,内核是对青年就业痛点的精准捕捉:毕业生厌烦重复填写简历,就开发“刷脸建档”;求职者焦虑政策信息不对称,就让AI数智人答疑相关适配条款。
这里的技术革新始终带着明确的温度标尺,对品质的追求也已悄然转向更细微处。从首创“家医有约”综合服务平台到累计服务88.2万人次,从全力推广“杭州小哥码”到全域建成447个友好小区——这种聚焦不同群体、不同场景,微小改进累积的获得感,远比宏大的数字化蓝图更有说服力。
城区的品质,在于“精神共富”
除了城区环境和居住体验,西湖区着力营造书香浸润的文化氛围。
“精神共富”,在于多元阅读空间的纷纷涌现。
日前启幕的阅见西湖内,银杏叶沙沙作响,琅琅书声与绵绵雨滴交织成诗,全民阅读活动如约而至,这是西湖区打造“阅读第一区”的最新成果。去年以来,西湖区全力打造“阅读第一区”,迭代升级30多个镇街特色书房,形成了麦家理想谷、晓风书屋等特色地标,让市民游客随时随地都能邂逅阅读空间。
从“书在哪”到“书何为”,西湖区给出新解。比如鼓励文化文创企业参与,链接博库书城、晓风书屋、西西弗书店等实体书店IP,引入你一生的阅读计划、种地星球勤天网红书屋、陆上书店、东坡的寂寞等特色阅读空间。以“阅读+”为核心,西湖区正渐渐把阅读活动拓展到“书房”之外。
“精神共富”,在于众多创新阅读活动的频频举行。
当前,“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在西湖区梦想照进现实。
针对不同人群,西湖区推出首享阅读服务。如三墩“兰里悦读会”定期开展日领读、周讲堂等活动,覆盖会员超500人,获得“浙江省第二批最美阅读会”称号;转塘初心图书馆推出“上泗记忆”书籍承载泗乡人满满乡愁,成为周边青少年研学首选地。截至目前,西湖区累计举办各类阅读活动1300场次,惠及群众60余万人次。
未来,西湖居民将更多地在家门口阅读空间参加心仪的阅读活动,在浓浓书香氛围中获得文化滋养。
对于品质城区的持续提升,西湖区把视线投向了科技、瞄准了AI。
“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西湖特色,展现‘西湖风光、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的气象。”西湖区将挖掘AI在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的生活场景,探索商业化模式,让更多科技应用“飞入寻常百姓家”。
传统与现代交融,科技与人文共生
一个更具活力感、更富魅力感
更有科技感的品质之城
正在西湖大地上崛起
来源:美丽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