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核酸药物创新策源地 全省首个核酸药谷落地钱塘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打造中国核酸药物创新策源地 全省首个核酸药谷落地钱塘

正在推动“中国医药港”产业地标加速成势的钱塘(新)区,迎来一座崭新“药谷”。

作为全省首个核酸药物产业集聚区,“杭州核酸药谷”今日在和达药谷五期正式揭牌。这个被誉为“生物医药第三赛道”的战略性平台,将推动杭州抢占全球核酸药物创新制高点。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王仁元,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卫强,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王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礼和、谭蔚泓、孙立成、樊春海、陈春英,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肖芃,浙大城市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波,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高军,钱塘新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金承涛等领导以及30余家企业代表出席。钱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区委副书记、区长沈燕俊主持。

什么是核酸药谷?

构建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发展生态

核酸药物作为继小分子化药、抗体药物之后的第三代革命性疗法,正以“基因剪刀”的精准疗效改写现代医学版图。其核心原理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核酸分子直接调控致病基因表达,在肿瘤、遗传病、传染病等治疗领域展现出突破性潜力。

作为省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近年来钱塘持续深化“六链融合”发展模式,并将核酸药物产业作为钱塘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依托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医学所”)研发能力、人才资源和钱塘产业基础、空间、政策等优势,全力推进“杭州核酸药谷”建设,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人才支撑”创新生态体系。

此次揭牌成立的“杭州核酸药谷”,在医学所的强力支撑、省卫健委等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经汇聚浙大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集聚3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初步形成了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发展生态,并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为产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链条创新生态

孕育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

“‘杭州核酸药谷’的启航,标志着我国核酸药物创新迈入全链条协同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在会议现场表示。

据了解,“杭州核酸药谷”首期启动区块位于钱塘(新)区和达药谷五期,占地90亩、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设有创新服务中心、小试研发中心、中试生产基地,可有效满足核酸药项目不同阶段的场地需求。

据杭州医药港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创新平台搭建上,钱塘系统布局了三大功能性平台:包括基础研发平台,具有全国和省级核酸药重点实验室集群;转化支撑平台,建成政府主导的杭州生物样本库,配套区级检验检测中心,形成“研发化—检测”一体化服务能力;产业配套平台,投用专业化危化品仓储中心,为核酸药产业提供全要素支撑。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医学所形成了“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产业化项目”的人才承载模式,钱塘也创新构建“战略科学家+领军企业家+技能工匠”三位一体人才矩阵,在人才评定中单列核酸药物领域评审通道等,目前已集聚国家级、省市级高层次人才30余名

在产业发展基础上,钱塘已集聚30余家核酸药行业领军企业,初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闭环。研发端汇聚了赫吉亚、海昶生物等标杆企业;诊断检测环节聚集奥泰生物、金域医学等国内检测龙头企业;生产制造领域则引入药明生物、中肽生化等优质CDMO企业。

接下来,“杭州核酸药谷”将围绕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核酸医药产业高地的总目标,全力以赴凝聚智库智慧、汇聚科研力量、集聚产业资源,打造成为全国核酸药创新策源高地、成果转化中心、特色产业集群,为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杭州样本”。

推进会现场,杭州市钱塘区核酸药谷创新转化研究院正式揭牌。

谭蔚泓、金承涛共同为“杭州核酸药谷”揭牌。

推进会举行了产业项目、重大平台签约仪式,8个核酸药产业项目落户钱塘并正式签约,3个重大平台战略合作签约。

大会现场启动了省地协同“mRNA肿瘤疫苗临床转化研究”等4个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标志着“杭州核酸药谷”进一步获得国家级高能级平台的大力加持,加速全球顶尖人才、技术在杭州的深度聚合。

推进会还举行了智库专家聘任仪式,张礼和、谭蔚泓、孙立成、樊春海、陈春英、曹国熊、英博、赵孝斌、单迦亮、陈向明等10位生物医药领域的“大咖”担任杭州核酸药谷智库专家,为“杭州核酸药谷”建设谋划发展思路举措。

来源:钱塘发布、钱塘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一霖 郁佳炜 摄影 朱晟 周乐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