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下街道
这样的“净山行动”早已成为品牌
西湖群山层峦叠翠
游步道蜿蜒其间
这里既是城市的“绿肺”
更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场
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留下街道走出了“生态+”的发展新路
让青山成为“富民靠山”
“系好鞋带,今天挑战石人岭!”
每周日清晨,和家园小区南门都会准时热闹起来。程宇超带着二十余组亲子家庭整队出发。作为绿野山中亲子俱乐部发起人,他组织的“周日登山小队”风雨无阻。“孩子以前总玩手机,现在认识了野杜鹃、山核桃,还交到了新朋友。”家长李女士笑着分享变化。
这份民间登山热情
早在2015年就已发生质变
留下街道将民间传统跑山活动升级为“跑山节”赛事,串联玉屏山、九曲岭等山头的“最美茶园线”成为经典赛道。
参赛者沿琉园游步道穿行山林,登顶玉屏山时,千亩茶园如碧浪在脚下铺展。“跑山节”的连年开展持续点燃生态赛事的引擎,“杭州新年登高大会”等赛事随之落地留下,吸引各地数千名选手参赛,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红火。“好生态让西湖群山持续出圈,赛事流量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动能。”留下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赛事沿线的“西溪十八坞”
进一步激活全域文旅资源
留下街道坐拥其中十五坞,这些曾被称为“沿山十八坞”的隐秘谷地,自古便是诗词戏曲的灵感源泉。近年来,留下街道以“人文廊道”理念串珠成链,构建“西溪样板”生态圈。其中,马家坞率先完成提升整治,纳福云台的高架栈道以270度环幕视野,将西湖、西溪湿地的“双西”景致尽收眼底,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作为法华17百年文化街区的必经点之一,日均吸引游客超千人,带动沿线文创、茶饮消费增长。
“每个坞都是天然补给站。”程宇超将登山俱乐部的根据点放在西穆坞,带领登山小队穿梭群山数余年。
游客让沿线业态焕发生机
更深层的转变藏在石人坞的茶香里
三年前,茶农戴清清辞去大厂工作回到杨家牌楼,将茶叶打造成“石人坞”品牌。如今茶山游客如织,朋友常以“闲云野鹤、别有洞天”形容她的生活,“没想到家乡的绿水青山,真成了金山银山。”
群山间的3183.42亩留下茶园,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共富乐章。留下街道趁势推出杨家牌楼茶旅研学线路,截至目前,超5000名全球游客沉浸式体验“从茶山到工坊”的茶文化之旅。不仅如此,群山间的共富工坊每年帮助村集体增收超十万元,配套民宿、非遗工坊等业态同步拓展,形成“春采茶、夏避暑、秋赏景、冬品茗”的四季经济链。
茶农老潘算了笔账:“以前光靠卖茶青,现在游客体验消费能占收入的三成。”生态茶园不仅是绿意画卷,更成了村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净山行动将常态化开展。”留下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街道将持续以生态保护为基底,深化‘赛事引流、文旅赋能、产业增效’模式。环保行动化作全民自觉,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时代答卷。”
来源:美丽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