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拼一拼,全年兜满金。”顺利实现“开局好”“开门红”,意义非同一般。
作为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今年以来,余杭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省委“132”决策部署和市委“守正创新、实干争先”工作要求,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战略不动摇,一开局便“蓄满力”“拉满弓”,坚定扛起“经济大区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回看刚刚过去的一季度,余杭牢牢扭住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牛鼻子”,无论是人才、企业,还是项目、政策,各种积极因素都在不断积聚,强劲动能持续激发、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良好生态加快构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愈发巩固。
人才近悦远来
之前的清明假期,杭州西站枢纽多项客流数据再创历史新高,4月3日至7日,共计到发旅客约61.63万人次,同比增长约170%,其中,4月4日单日发送旅客87509人次,同比增长127.6%,创单日最高发送客流纪录。历史新高的数据,把城市重要新中心的流量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清明假期杭州西站人流如织
人的“流量”只是起点,人的“留量”才是答案——今年一季度,余杭人才数较上年末增加1万余人,人才总量突破46万,平均每3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是人才。
余杭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答案或许藏在今年2月的这场招聘会上。
2月27日,120余名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4所重点院校的大学生乘坐余杭区2024年首趟“大学生专列”抵达杭州西站,参加余杭区新春首场大型综合类招聘会——“海创未来 才汇余杭”人才交流大会。
240余家用人单位热情揽才,现场提供优质岗位6000余个,涉及新能源、计算机、机械等多个领域,并以餐补、房补、团建旅游等多种福利释放出满满诚意。
▲“海创未来 才汇余杭”人才交流大会
这背后,是余杭深化教科人一体化改革,建强高铁杭州西站“永不落幕的人才枢纽”,首创“不出站式”招聘,为到站人才提供简历匹配、政策快享等综合服务的一系列举措。
“余杭的互联网企业多,岗位需求跟我所学专业的匹配度很高。”得知余杭组织了“大学生专列”到南京市接人,南京邮电大学学生何蔚春节返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做简历、查资料,提早为招聘会做准备。本次招聘会,余杭的头部企业、科研平台也是吸引大学生前来应聘的条件之一。“我是专程奔着良渚实验室来的。它的创新能级高、科研水平高,是我心仪的工作目的地。这次我通过了面谈,已达成初步意向!”中南大学博士张成夫兴奋地说。
他们的话,道出了余杭对人才的吸引力所在。
这里的产业有厚度:坚持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目标,加快打造余杭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有数字经济的再攀峰,与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战略合作持续深化,也有实体经济的再升级,全省唯一“未来工厂推广中心”落地生根,成功打造2家省级未来工厂示范智能转型标杆,还有推动未来产业的再争先,全面培育“1+3+X”未来产业体系,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000家。
这里的科创有浓度:紧盯科技创新关键变量,余杭进一步放大创新资源集聚效应,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全省首个大科学装置杭州超重力场进入调试运行阶段,环之江实验室、环北航国新院等创新生态圈加快建设,南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新建项目开工建设,浙江大学成果转化基地建成启用,四大省实验室等科创平台一季度共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5个,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书架”走上市场“货架”。
这里的氛围有温度:坚定不移打造“更懂企业、更懂人才的政府”,持续擦亮“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营商环境品牌;以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中轴线建设为抓手,一体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余杭国际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未来商业中心、音乐厅、大剧院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城市能级持续提升。
▲新中心中轴线城市设计效果图
产业动力、创新活力、生活引力,今天的余杭,一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正在加速演进。
企业持续加码
想要观察一季度经济发展态势乃至未来前进趋势,中轴线上,一个又一个或正拔地而起,或已灯光亮起的企业总部,无疑是观察的最佳窗口。
3月24日晚,巨大的“钉钉”标志在未科阿里中心楼顶亮起,宣告这里将成为钉钉全球总部的新家。
这座以“山水为脉、虚实相生”为设计理念的数字科创“生态岛”,在光影交织中正式揭开面纱,不仅照亮了夜空,更点亮了未来。
▲未科阿里中心亮了
自2024年阿里巴巴杭州全球总部正式启用以来,与字节跳动、vivo、快手等龙头企业,共同构筑了中轴线上的“超级总部矩阵”。如思凯路旁的字节跳动大楼已挂上了“抖音集团”,即将正式投用;vivo建设中的全球AI研发中心V字形大楼主体结构已封顶,预计2026年投用。
放眼余杭,不仅有龙头企业的“顶天立地”和腰部企业的“蔚然成林”,还有小微企业的“满天繁星”。
“没想到刚入驻就能拿到‘大礼包’!”崇科智能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原了解到支持举措后兴奋地说,“对我们初创公司来说,像办公场地租金减免、举办活动经费支持、购买中介服务补助等,都是非常需要的。”
崇科智能是一家专业从事电力设备带电检测、提供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刚刚通过2025年一季度“创业先锋营”金钥匙项目评审,即将入驻梦想小镇。
坚定不移打造“更懂企业、更懂人才的政府”,持续擦亮“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营商环境品牌,余杭着力强化资金扶持、政策优惠、人才保障等服务举措,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3月26日,苹果公司CEO库克现身余杭,来到梦栖小镇影视飓风公司,引发众多关注。库克对影视飓风团队在视频制作、技术应用等领域的成果表现出浓厚兴趣。双方就内容创作、技术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苹果公司CEO库克来到梦栖小镇影视飓风公司
在轻松的氛围中,库克和影视飓风的员工一起拍了一张大合影,这不仅是两家创新企业的同框,更是全球科技巨头对中国创意力量,以及其所根植的这片奋进热土的认可。
项目加速推进
进入3月,一个又一个好消息,从重大项目建设一线传来:
3月12日,随着杭州师范大学E1地块(西区块)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正式获批,余杭区2025年列入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的22个重大项目全部实现开工;
余杭区首个实现“拿地即开工”试点工业用地项目、位于良渚新城的通运产业园地块四项目近日迎来重要进展,生产大楼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余杭首个“拿地即开工”项目封顶
康良路(京杭大运河—运溪高架)工程一期于近期完成了首个高架桥承台混凝土浇筑。这一关键节点的达成,标志着项目建设迈入了全新阶段;
径山中学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眼下正在进行室内的收尾和卫生清扫、室外的道路铺设和绿化小苗木种植,以及室外运动场地施工,5月份将陆续开展一系列专项验收工作,预计7月正式竣工,9月投用……
▲余杭径山中学项目
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一直以来,“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始终是余杭最鲜明的工作导向。
一季度末的余杭区双招双引暨奋进2025城市中轴线推进大会上,集中推进重点工程20个,总投资超137亿元。这批有“量”有“质”的重点工程,涉及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将为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对此,余杭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实施项目全覆盖、管理全周期、服务全方位的项目推进机制,加压奋进,提速增效,确保重大项目尤其是“千项万亿”工程项目按期按时全部开工建设,为实现“开门红”注入强劲动能。
春天的余杭,大项目满弦开弓,拼发展战鼓正酣。
政策持续上新
在今年的“攀高峰 向未来”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68条”产业新政正式发布,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
▲“攀高峰 向未来”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
自2022年“黄金68条”发布以来,余杭坚持因时因势持续迭代优化,通过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不断增加对科技、创新、人才等领域的投入,最大限度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持续涵养“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营商生态。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68条”产业新政对标国际国内形势、竞逐前沿赛道,不仅加大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数商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支持企业实数融合和智能化改造,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助力企业壮大、产业发展、经济腾飞的作用。
在用足用好黄金政策基础上,以企业人才发展所需为导向,各级各部门也靶向推出一批更加给力、更可感可及的增量政策。
例如,3月28日的梦想小镇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分别启动了2025天使梦想基金和余杭区AI生态产业基金。其中,天使梦想基金面向的是梦想小镇范围内企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评审通过后可获得基金资助;余杭区AI生态产业基金则将通过市场化招投标遴选优质机构作为基金管理人,管理人团队将入驻梦想小镇,助力余杭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AI产业集群。
▲梦想小镇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未来科学π开幕式
除了区内政策的迭代上新,还有和上级政策的同频共振。
浙江省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确定名单公示结束,余杭区榜上有名,为杭州市唯一;浙江首批技能型社会建设专项激励地区名单公布,17个县(市、区)获得财政专项激励,余杭区榜上有名;成功争取到2亿元上级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其中省级资金1.1亿元,市级资金9000万元,将重点用于支持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国高企培育等方面,相关资金通过“余省心”平台陆续发放到企业;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创新应用区域扩容,余杭942平方公里“全域”纳入……
▲余杭入选浙江省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名单
余杭积极主动作为,争取上级政策、试点的承接落地,政策红利的传导机制正释放出乘数效应。
从顶层设计的精准赋能到本地政策的靶向发力,正在为城市重要新中心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信余杭就是相信未来,投资余杭就是投资未来。”不久前余杭区双招双引暨奋进2025城市中轴线推进大会上这句含金量十足的话,在过去已经一次次被事实证明,也必将伴随我们走向未来。
来源 | 余杭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 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