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绿色新韵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西溪湿地:绿色新韵

春风又绿江南岸。

杭州城西北,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舒展绿意盎然的画卷。春日午后,游人信步绿堤。烟雨朦胧处,新柳拂堤,莺啼婉转;木桨轻摇时,碧波荡漾,鱼影翩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五年来,杭州牢记殷殷嘱托,秉持更高标准保护西溪湿地,全力擦亮“重要窗口”的生态底色。这些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完成修改,新一轮《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21-2035)》编制完成,既以刚性条例守住生态底线,又为长远发展科学谋篇,使西溪湿地成为展示“生态文明之窗”的鲜活样本。

西溪湿地生态休闲长廊  潘劲草 摄

“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这传颂千年的诗意画卷,如今正在续写新的韵律。作为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不仅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更承办了2023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活动,向世界展示“西溪模式”的独特价值。

这些年来,西溪湿地如何答好“变与不变”这道辩证题?在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宏大命题下,西溪湿地究竟探索出了怎样行之有效的答案?

生态是底色

3月底的雨天,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西溪湿地管理局每季度一次的生态保护工作例会举行。湿地保护科的工作人员、最一线的清淤工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

“河道水底两侧的水草,可以保留一部分,它们可以消解波浪对两岸底部泥沙的冲刷,防止泥沙被掏空,这些水草同时也是鱼虾产卵,鸟类觅食、栖息的场所。”

“河道清淤后,土质长期板结硬化,会让抛石护岸出现孔洞、塌陷。农户有个土办法,把航道底泥按特定比例与土壤混合,撒草籽、种地被植物,就能实现生态护坡 。”

农户传承数百年的土办法,被研究证明的科学手段,都被摆上了同一张桌子来讨论、碰撞。会后,各方研讨形成的宝贵意见,将进一步优化,融入生态保护一线的执行环节中。镜头拉长,西溪湿地管理局大厅一楼电子显示屏,醒目地展示着几行话语——

“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声声嘱托,言犹在耳。西溪湿地对生态保护的践行,既落于细处,更谋于全局。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燕总结梳理,2003年启动的杭州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总投资约150亿元,为今日之西溪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两年来,西溪湿地管理局从顶层设计入手,完善修改保护管理条例,编制新一轮(2021-2035)总规;实施三基鱼塘清淤和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进一步疏通了湿地的“毛细血管”,为这片生态绿肾注入新的活力。

“他者视角”更能证明——一次,西溪湿地迎来一批北京的考察团,其中一位10年前就曾经造访过的干部感叹: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西溪湿地的核心保育区还是这么“原生态”,生态肌理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西溪湿地 李雪富 摄

要让原生态保持“不变”,恰恰需要在创新中保护,通过持续不断的“变”来实现。这对“辩证关系”,体现在西溪湿地的保护历程中。比如,治理手段越来越先进,现代科技正以毫米级的精度守护着湿地生态的每一处肌理。水系的细微脉动、丛林的鸟鸣身影,都会在智慧监测中显影定格。

西溪湿地是全国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试点,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2024年投入使用的智治中心,融入杭州阿里云、浙江大学等高校、企业的技术,为西溪湿地的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比如,无人机每月两次全域扫描捕捉生态细节,AI算法综合评估湿地生态健康状况,高光谱技术对水质判断的准确率在85%以上。分布在全域的36套智能感知设备,全天候追踪水质波动、大气起伏及生物活动。“星—空—地”构建而成的“生态大脑”,成为西溪湿地生态保护的可靠后盾。

“从全球来看,将数智化应用于湿地保护并不多见。杭州是数字经济之城,坐拥众多头部互联网企业和科研院所,有土壤有基础,我们探索数智化在湿地保护的管理、应用,希望能为全国甚至全球的湿地数智提供样板,进而提升中国在全球湿地保护与利用中的话语权。”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说。

生态保护的成果如何,珍稀鸟类“用脚投票”。2022年,西溪湿地莲花滩修复提升工程后不久,就吸引了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珍稀鸟类。2024年7月,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鸟类水雉在莲花滩产下4枚金蛋;2024年12月,被称为“鸟中大熊猫”东方白鹳在莲花滩重现。同年,西溪湿地莲花滩修复提升工程还入选了浙江省第一批湿地生态修复优秀案例。

“五年以来,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增加260种,鸟类增加38种,昆虫增加26种。从水质上看,湿地的水质比2005年开园之前明显提升,近年来市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考核要求,部分核心区域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生态宣教科科长张巧玲介绍。

做好“湿地+”文章

这些年来,在深切嘱托指引下,西溪湿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创新之路,形成了城市湿地保护和利用的“西溪模式”,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鲜活明证。

“五年来,西溪湿地最大的改变,是不断呈现‘生态+科技+文化+x’的新发展态势,构建完整的‘湿地+’体系,进一步彰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复合功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提升和放大。”李燕认为。

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常常记挂在杭州西溪湿地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可可和同事们心上。“要找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在国有景区实现收支平衡,并不容易。”今年3月,她和公司同事常常一天内三四个会议套开,一天见七八个项目的负责人,从中筛选哪些项目适合在西溪湿地落地。

怎样才能让西溪湿地走出一条成功转化之路?“陈可可们”发现,答案就藏在其悠久的农耕文明和生态符号里。相关典籍记载,东汉华信筑塘防海潮后,西溪一带始有先民“架木为圩,植桑养鱼”的早期农耕活动。此后,唐宋、明清的相关书籍,清晰勾勒出西溪湿地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景观,当属那古树、翠竹与柿林环抱的鱼塘。

西溪湿地莲花滩 杨作英 摄

西溪湿地深挖生态资源、弘扬民俗文化,匠心打造贯穿全年的六大品牌民俗活动:新春探梅节、阳春花朝节、端午龙舟节、金秋火柿节、深秋听芦节和冬日干塘节,构建完整的西溪湿地的“湿地+”产品体系。

比如,每年11月最受游客喜欢的干塘节,西溪湿地将鱼塘的水抽到留到10公分高处,组织游客摸鱼捉虾、品尝鱼汤饭,干塘后的淤泥会被清出,用于植物肥料、加固护岸。

“我们打造文化民俗活动与产品经济转化的闭环,既获得经济价值,还能提升湿地水环境的质量。”陈可可说,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湿地文化活动的参与人数突破50万人次,较2005年的5万人次增长了9倍;经营总收入超过2亿元,较2005年的1735.73万元增长10倍以上。

西溪湿地元宵活动

2023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践行杭州市委市政府“一个湿地公园、一个主体管理”的要求,全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顺势而生。这让西溪湿地更能凸显优势,“我们精心雕琢运营策略,将10.38平方公里内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服务设施等进行深度整合,实施统一运营。如此一来,西溪湿地的资源优势得以集中释放,差异化竞争力愈发凸显。”陈可可说。

以“甜蜜经济”为例,今年西溪湿地引入婚庆团队杭州西溪有喜、世纪佳缘等,巧妙串联摇橹船体验、湿地旅拍、汉服体验、餐饮等湿地内近20家风格迥异的商家,打造完整富有吸引力的产业链。基于19年来专业化发展历程、依托成熟运营模式的创新实践,西溪湿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创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向台州飞龙湖等地输出,为全国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本。

西溪湿地莲花滩观鸟课堂研学活动 徐雁 摄

大景区要有新业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促进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则是“西溪+”体系中的另一侧面。一本《水浒传》,三分在西溪。长居钱塘的施耐庵在《水浒传》中融入西溪的人文风俗、山川形胜,比如书中所说的梁山水泊多芦苇、“茫茫荡荡”,是西溪湿地典型的水域景观。

湿地建成西溪水浒文化展示馆,深度挖掘并展出660件和西溪有关的水浒藏品,在此基础上,借助数字化手段进行精彩演绎:忠义堂内,3D投影的沉浸式声光秀,打造沉浸式的水浒故事全息舞台,让人在影响世界里穿越时空,领略梁山好汉的仗义豪情。

西溪蔡志忠美术馆系列活动

在福堤南端,2024年11月开业的西溪蔡志忠美术馆则展现出“蔡氏线条”中的水浒人物形象。常居西溪湿地的蔡志忠,体会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仅用15天时间就创造出水浒108将的漫画形象。“简洁明快的漫画线条,搭配诙谐有趣的叙事,是诠释水浒人物的创新表达。这既契合年轻人的审美习惯,也为进一步挖掘、利用西溪湿地文化,丰富‘湿地+’的内涵与内容提供崭新思路。”李燕表示。

和谐共生的样本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西溪湿地的水面上,45岁的创业者王昊像往常一样,沿着福堤慢跑。喧嚣都市中的西溪湿地,让王昊得以从紧张繁忙一秒切换到自然野趣。人流如织的西溪湿地,如今已成为市民调节生活节奏、运动放松的好去处,是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俯瞰视角,更能彰显城市和湿地的相依相偎、共生共荣。操作无人机翱翔于西溪湿地,千余片水塘仿若细密鱼鳞,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勾勒出一幅绝美的“万塘揽胜”图。再腾跃数米,周边林立的高楼大厦、现代化写字楼也进入眼帘,西溪湿地犹如一块温润碧绿的翡翠,精巧地镶嵌在都市版图之中。

“IUC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相关报告显示,百万人口及以上城市中,中心区保有超10平方公里天然湿地的仅杭州西溪湿地、伦敦湿地中心等5例,西溪湿地是全球不可多得的城中次生湿地。”李燕说,从杭州全市来看,受保护湿地84处,受保护面积85611.60公顷,湿地保护率63.74%,领先全国平均水平。

龙舟胜会 李忠 摄

曾有专家评价:“西湖是前人留给今人的财富,西溪是今人留给后人的财富”。作为被绿水青山环抱的千万人口超大城市,杭州始终在发展中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尤其在关键历史关头保持长期主义,始终把湿地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

上世纪90年代起,西溪湿地周围1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人口集聚,光是当时的蒋村乡就饲养生猪2.5万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本世纪初城市化进程加速,大规模房地产开发计划曾甚嚣尘上。倘若任由地产项目在湿地周边无序扩张,不消10年湿地就会被居民社区或者街道替代。

2003年7月,浙江省委提出实施“八八战略”。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杭州市政府果断决策,秉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放弃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为湿地保护赢得先机。同年,杭州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保护理念,探索出从“湿地公园”向“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转型的绿色发展之路,确立并打响“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品牌,形成了POD发展的“西溪模式”。

三年后,时任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评价:“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不仅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21世纪全球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

近五年来,西溪湿地持续推进“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西溪湿地免票区域从原来的2平方公里大幅增加到5.79平方公里;2024年西溪湿地接待游客量488.20万人次,其中免票的约333.43万人;湿地将宝贵的空间给了群众得以共享的人文艺术、文化阅读。2024年免费对外开放的西溪蔡志忠美术馆,正在打造的果麦文化(北门书房)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一以贯之的绿色发展实践里,西溪湿地正在勾勒明日西溪的崭新盛景;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这处都市的“诗和远方”,正绽放经久不衰的迷人魅力。

来源:潮新闻 记者 丁珊 通讯员 谢雯艳 张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