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1点,横村镇凤联村的山谷间升起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机腹悬挂着恒温配送箱。当这台飞行器穿越云雾将热腾腾的餐食精准投送至半山腰的里村自然村坞墡岭小组起降点时,82岁的独居老人王阿婆吃到了10分钟前才出锅的饭菜。
这个充满未来感的画面,折射着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变革的深层逻辑——在老年人口比例已达30.17%的桐庐县,一场以技术创新重构山区养老生态的实践正在展开。其中,在老年助餐服务领域,桐庐有了新解法——
智慧助餐的立体化实践
横村镇凤联村是典型的山区村,下辖仓里、里村、宋家、下张、船形岭、陈家山6个自然村,平均海拔约300米。路线远、山路多、散居多,成了老年助餐服务的难点和痛点。
无人机送餐直面这一问题。从凤联村老年食堂驾车出发,到最远的里村自然村下的坞墡岭需要近20分钟,步行则要1个多小时,而无人机直接将山路配送时间缩短至5分钟。
这架由圆通速递投资运营的“凤联·富美号”无人机成功首飞,开创了桐庐“科技助老”送餐服务的新模式,更探索出一条政府机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养老服务的新路径。
“目前已规划并审批完成凤联村5条无人机航线,为168名山区老人提供便利,未来还期望在华凤、元村等行政村实现无人机配送,并拓展快递入户、药品配送等增值服务,让科技服务于民。”横村镇副镇长吴彩萍说。
除了用上餐,还要好用餐。
桐庐创新打造“关爱直达”平台,重点围绕五大关爱场景中的助餐关爱模块,积极推广“全城通·百膳惠老”智慧助餐模式,以老年人身份证为实体介质,支持人脸识别,长者码等验证方式,做到“卡、码、脸”通用,符合条件的老年人通过刷卡或人脸识别,即可享受相应的用餐优惠。
“通过‘一张网’数据归集,避免出现虚假补贴骗取现象,实现助餐有监管、服务有着落、政策有享受、关爱在路上的服务体验。”桐庐县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裘聪介绍。目前,桐庐已有智慧助餐点14家、村级邻里食堂智慧化点餐95家。2024年助餐服务惠及超131.5万人次。
老年助餐的多重挑战
临近中午,家住凤川街道柴埠村的独居老人皇甫奶奶从家里出发,步行几分钟,来到村里的老年食堂,点了红烧肉、香菇青菜、土豆丝,满足地吃完了一顿丰盛健康的午饭,“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年纪大了,自己做点饭也不方便,现在都在老年食堂吃,很合胃口。”
在桐庐,每天中午,像皇甫奶奶一样前往老年食堂就餐的温暖场景随处可见。这得益于桐庐立足实际优化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有力破解高龄、失能失智及独居老人的“吃饭难”问题。
目前,桐庐老年食堂既有村建村营的,也有挂靠养老机构、快餐店、饭店的,至2024年底,老年助餐服务村社覆盖率超90%,有99家老年食堂评定为三星级及以上等级。然而,这项暖心工程的背后,也带着不少“成长的烦恼”——
首先,长效监管机制尚未健全。目前,我县多数老年食堂采用以老年协会为主导的运营模式,在食材采购、加工制作、分餐配送等环节难以实现标准化运作,日常管理和监督往往出现“空档期”。
其次,集体经济压力持续累积。特别是对原本就捉襟见肘的经济薄弱村来说,分散的资源、较高的服务成本加上有限的服务对象,让老年食堂的持续运营成了压垮村集体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再者,社会参与动力明显不足。由于普遍将老年食堂视为纯公益项目,叠加投资回报周期长、运营成本高、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社会资本和慈善力量始终处于“观望状态”,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社会参与热潮。
老年助餐服务既是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的关键抓手,也是实现“老有所养”目标的基础保障。但如何既守住民生温度,又找到可持续路径,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需要去跋涉。
服务重构中的温暖守护
桐庐老年食堂的选址,综合考虑了最大服务半径、较低服务成本以及资源有效整合,眼下,更急需在硬件完善、软件提升、功能集成等方面多下功夫,让老年食堂做得更长久。
鼓励“多元参与”运营模式。桐庐充分发挥经营主体自主性强、成本控制好,且善经营会宣传等优势,已挂牌“民办公助”老年食堂近70家。比如,个体经营的乖乖快餐店“兼职”公益性老年食堂后,老年人用餐占比从30%上升至50%以上,年利润也有了增长。
这样的社会力量是可以更多元的。一方面,桐庐要积极引入市场化餐饮机构,通过统一布局、统一采购、统一标准,推动老年食堂由分散运营向专业连锁运营转型;另一方面,兼顾自办与借力,探索实行“政府补一点、社会助一点、子女充一点、老人掏一点、菜园种一点”的多元助餐机制。
推行“中央厨房”助餐模式。“中央厨房”通过集中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等方式,既实现了餐饮企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高效化运营,也降低了采购成本和人力成本,又能确保品质和口感的一致性。对老年食堂而言,这或许也是破解监管之难的有益探索。
桐庐要优化“中央厨房”选址,建设餐饮加工中心,实施集中采购和餐食制作,打造智慧堂食,再配套“N”个助餐点,根据各村需求进行配送,扩大老年助餐服务半径。比如,浮桥埠村老年食堂设置配送点,既能满足本村村民就餐需求,又配送至麻蓬等村,实现规模经营与刚需服务的有效匹配。
挖掘老年食堂增值服务潜力。老年食堂的可持续运营困境,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规模效应缺失,需要通过扩大服务对象或创新模式来破解。
这些年,桐庐结合“一老一小”社区服务综合体、村社居家养老照料中心、镇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载体,推动符合条件的老年食堂转型为功能集成的邻里中心,扩大就餐群体规模和就餐覆盖面。比如,城南街道上杭里未来社区作为全年龄段的友好社区,实现了居民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的双重满足,其社区老年食堂每天就餐人数800余人次,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近200人,推动老年助餐可持续经营。
老年食堂的创建既彰显社会文明进步,又精准回应老龄化社会的迫切需求。实现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有实效,桐庐要以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支撑、人文关怀”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食有所安”。
来源:桐庐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