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的“流量密码”:值此青绿 人民共享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西溪湿地的“流量密码”:值此青绿 人民共享

又是一年春来到,十二花神踏香来。阳春三月,西溪湿地花朝节如约而至。绿堤两侧的桃花正值盛放,穿汉服的少女举着油纸伞从花树下走过;彩色油菜花海中,游客三五成群,流连徜徉……今年绿堤、烟水渔庄等地,汇聚超20万盆、40余种花卉,铺展成一片五彩斑斓的花海。

这样的场景并不只在节日里。每逢周末、小长假,数以万计的市民和游客选择西溪湿地,来这里亲近大自然,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体验寓教于乐的研学游路线,共享生态宜居之美。

“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2020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溪湿地考察调研时,如此殷切嘱托,“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这句话,让西溪湿地坚持“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绿堤在免费向公众开放的这些年里,已经成为周边居民日常散步、运动的好去处;免票区域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了5.79平方公里,极大提升了市民游客的体验感和幸福感。

▲摄影:田雨乐

走进西溪湿地,很难不让人感叹,这里真是一个自然原生态的宝库,春有花朝、秋有火柿,为鸟儿、鱼类、小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美好的绿色空间。

3月的西溪,春光正好。蒋晨杰驾驶着观光车回到接驳点,迎来又一次满客。5年前,西溪湿地观光电瓶车驾驶员蒋晨杰载着习近平总书记一行考察西溪湿地。如今,他越来越发现西溪湿地这片绿意空间在不断舒展:“环境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

蒋晨杰是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现在也是“农耕渔事队”的一员,这支队伍中有近九成的员工都是原住民。

“这里的生态好,以前种桑养蚕、猪粪肥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循环经济,现在是保护生态,让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我们要发扬的循环经济。”作为原住民,蒋晨杰见过最原生态的西溪湿地,也知道如今这份美丽来之不易,因此他喜欢给游客们讲西溪湿地的故事,呼吁大家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

“湿地贵在原生态”,正因如此,西溪湿地坚持以原生态作为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围绕湿地生态环境,挖掘西溪历史文化,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举办探梅节、花朝节、龙舟文化节、火柿节、听芦节、干塘节等六大传统民俗活动,受到市民游客的喜爱。

▲图为往年干塘节活动现场

除了花朝节,每年冬季的干塘节,也有着湿地最富生命力的场景。

蒋晨杰介绍,每到“干塘”的时候,湿地工作人员手持铁锹,数十余名游客“全副武装”浩浩荡荡下塘,开启“浑水摸鱼”之战。一时间塘内群鱼欢腾,岸上喝彩阵阵,热闹无比。

往年的干塘节,西溪湿地还会顺势推出体验产品,邀请市民游客承包鱼塘,当一天西溪“塘老爷”,感受西溪干塘传统,还可以尝一尝西溪的河鲜美味。

由此,这项延续千年的农耕传统,不仅成为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更带动了旅游业发展。

▲摄影:肖奕叁

2023年,《西溪湿地周边地区景观控制规划(修编)》正式出炉,明确了西溪湿地周边地区景观控制的基本要求;2023年10月,新修改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详细规定,涵盖水体保护、动植物保护和历史风貌保护等方面。

随着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西溪湿地的入园游客和经营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自2005年5月1日开园以来,已累计入园65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8亿元。近年来每年入园游客超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收入约2亿元

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大巴车一辆接一辆,双休节假日时,临时沿河边停泊的自驾车沿着高庄的南门一直排到周家村大门口。

西溪湿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们严格设定日最大接待量12.7万人次,通过预约系统与实时热力图,配合线下工作人员实时疏散游客,始终将游客密度控制在生态承载阈值内。”这种“保护优先、适度利用”的模式,让西溪湿地的生态价值与经济收益实现同频共振。

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要问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如何,来湿地“做客”的鸟儿最有发言权——湿地的鸟类种群,从开园前的79种,增至现今的224种。

尤其在湿地东南边的观鸟胜地“莲花滩”,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核心区面积5.11万平方米,区域内有小岛、浅滩、水面、林地等多种地貌,植物群落多样,为鸟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

▲图为西溪湿地里拍摄到的夜鹭。

2022年,西溪湿地启动莲花滩修复提升工程,采取微地形改造、水生植被恢复等修复措施,通过营造岛屿、浅滩与开阔水面复合生境,使鸟类新增23种观测记录,2024年7月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鸟类水雉在莲花滩成功繁殖,2024年12月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在莲花滩重现。

怀着对鸟儿的热爱与守护自然的决心,西溪湿地以莲花滩观鸟爱好者为基础,组建了“飞羽”志愿服务队。

这也是西溪湿地第一个有组织地保护、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西溪湿地莲花滩等区域的鸟类情况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并开展爱鸟护鸟活动。

▲图为西溪湿地里拍摄到的白鹭。

“‘飞羽’志愿服务队现有46位志愿者,涵盖大学生、退休老人、程序员、教师等多元群体,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对鸟儿的热爱。”西溪湿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2024年“飞羽”队员们志愿服务时长累计1142小时,志愿活动共计328人次参与其中。

“截至目前,我已经在西溪湿地记录到了近百种鸟类,尤其是这两年,被发现的珍稀濒危鸟类越来越多。”“飞羽”志愿服务队队员庄羽说。

修复后的莲花滩,不仅是鸟儿们的天堂,也是观鸟爱好者的天堂,斑头鸺鶹、松雀鹰、红隼、雀鹰、褐翅鸦鹃……众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让观鸟爱好者和摄影师兴奋不已。

▲摄影:黄启东

此外,“飞羽”志愿服务队还在西溪湿地发布公众号上开设“苍小鹭的Plog”专栏,将观测数据转化为科普图谱,目前已连载8期,收获3万余次浏览,向更多市民和游客科普鸟类知识,更好地欣赏湿地鸟类的美丽姿态。

“除了‘飞羽’志愿服务队,我们还组织招募过许多护绿志愿队,通过生态课堂、志愿活动,构建起多方面保护网络。”西溪湿地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志愿者,参与人群更广泛的生态游、研学游,现在已经是西溪湿地的特色之一了。

比如今年植树节,西溪湿地就组织了400组家庭,在1000余平方米的植树研学场地开展“春季研学”。“这棵树是我的‘时光伙伴’,我要和它一起长大!”孩子们踮脚,沾满春泥的双手,将红绸系上亲手栽种的树苗。

利用西溪生态站完备的水、大气、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基础监测设施,西溪湿地长期进行湿地生态观测和科学研究,构建了“一馆一中心”的科研科普体系。通过在中国湿地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在湿地公园室外科普教育站点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各种研学、探索活动等方式,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更多市民和游客了解湿地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参与保护工作的热情。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治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环保项目“单兵作战”的困局。正如“飞羽”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小李所说:“以前觉得保护湿地是专家的事,现在发现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态链上的一环。”

▲摄影:肖奕叁

西溪湿地是“两山理念”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基地。西溪湿地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西溪湿地将继续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科学保护之下,持续加速一体化进程,坚持惠民利民目标不动摇,让西溪湿地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让市民共享生态福祉。

来源 | 美丽西湖

制图 | 鲁俐

记者 | 张一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