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绿肾”到“全球样本” 解码西溪湿地“生态答卷”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站内

从“城市绿肾”到“全球样本” 解码西溪湿地“生态答卷”

春日清晨的西溪湿地里,一叶扁舟划开了薄雾轻笼的水面,扰动着无数细碎的波光,惊起几尾银鳞,又引得几只早起的水鸟掠过水面,它们欢快的叫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摄影:于旭光

河道清洁工老洪驾着小船穿行于浮光跃金的水道,再过几小时,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又如往常一样,将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市民与游客,在一年一度的“花朝盛景”里邂逅春日。

此刻的西溪湿地,水清岸绿,满眼生机。

▲摄影:肖奕叁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调研时指出:“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就是西溪湿地行动的方向。五年来,西溪湿地以持之以恒的守护,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生态成绩单。

▲摄影:潘劲草

水是西溪的灵魂,湿地内水道如巷、河汊如网,蜿蜒曲折、碧波荡漾,牵连着鳞次栉比的鱼塘,处处散发着世外桃源式的韵味。西溪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10.38平方公里,河道总长约108公里,连接着1066口池塘,水体库容量约1388万立方米。

可以说,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漫步西溪湿地,水质清澈,风景优美,“一曲溪流一曲烟”已成为其真实写照。这源自于西溪湿地自开园之前就以“治水”为突破口,持续推进科学精准的环境治理,近年来,更是把保护放在首位,在此前提下做好统一运营和发展的工作。

▲摄影:潘劲草

首先,为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水质和景观效果,2021年,西溪湿地正式启动三基鱼塘清淤和生态修复工程,工程主要针对的是福堤、绿堤沿线的三基鱼塘。

“通过疏浚淤泥,打通鱼塘间的水文联系,西溪恢复了‘河汊如网、水道如巷’的天然脉络。”西溪湿地管理局工作人员张巍介绍。

同时,杭州市还先后启动了珊瑚沙引水清水入城和西溪湿地水环境治理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对西溪湿地引水源头的净水工艺进行了提升。简单说,就是来水的水质越来越好,西溪湿地的整体水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而截污纳管工程则是将生活污水与湿地隔离;生物治理技术引入芦苇、茭白等湿地植物,让水体自净成效显著。

▲摄影:田雨乐

湿地水质比2005年开园之前明显提升,近年来市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考核要求,部分核心区域水质跃升至Ⅱ类标准。

而治水取得的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

从疏浚截污、重构水网肌理,到引入生态“管家”机制,西溪湿地更创新构建起多水塘系统,为城市织就“海绵屏障”。

“我们创新构建‘人工多水塘系统’,将分散的鱼塘串联成调蓄网络。”工作人员介绍,这一设计在极端天气中屡建奇功:在超强台风“罗莎”和强台风“菲特”期间,西溪分别蓄洪1200万和1300万立方米,为杭州城西筑起一道天然防线。

▲摄影:肖奕叁

如今的西溪湿地,既是城市吐纳的绿色之肾,也是自然野趣与人文智慧的纽带,更是西湖区对“把保护摆在第一位”的殷殷嘱托的躬身践行。

西溪之美,美在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西溪湿地”,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把生态优先放在首要位置,保护和恢复西溪历史上最佳的湿地生态,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生态保护方面,有三大重点:

1

严格保护好生态保育区不受人为干扰,为动植物保留充足的自由繁衍和栖息的空间;

2

保护好三基鱼塘(桑基鱼塘、竹基鱼塘、柿基鱼塘)不被人为减少,保持其生态特征和生态肌理的完整性及系统性;

3

保护好人文景观不被人为破坏,让历史人文资源得以永续传承,让西溪湿地再活千年。

▲摄影:张闻涛

数据统计,五年间,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增加260种,鸟类增加38种,昆虫增加26种……另外,现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0种。

在毗邻西溪湿地的中国湿地博物馆内,4000余件动植物标本无声讲述着这场生态复兴:白额雁的迁徙轨迹、柿树的年轮密码、芦苇荡的固碳奇迹……向公众传递着湿地保护的深远意义。

如今的西溪湿地,已从单一生态修复跃升为系统功能重构,蝶变为驱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

研究表明,西溪湿地缓解“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效果非常显著,对周边15平方公里区域的降温效果达0.5℃—1.5℃,夏季高温日数显著减少。

这片“绿肾”还通过调节湿度、净化空气,让杭州的PM2.5浓度常年优于国控标准,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800个以上,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天然氧吧”。

“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始终指引着西溪的生态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保护也不再是一成不变,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创新出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平衡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关系,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共赢。

即以湿地公园为“玉”,以湿地周边区域的开发和保护为“金”,通过“赋金于玉”实现“金玉成碧”,形成湿地公园“金镶玉”组团发展方式,实现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如今,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环湿而栖,生态研学、低碳科技等绿色产业蓬勃生长,西溪正从“城市绿肾”蜕变为“绿色发展创新极”。

站在新起点,西溪湿地以数字化改革探索治理现代化。在数字化浪潮中,西溪构建起“星—空—地”的“生态大脑”实时动态监控和集成展示系统,36套智能感知设备全天候追踪水质波动、大气起伏及生物活动等,无人机每月两次全域扫描捕捉生态细节,AI算法综合评估湿地生态健康状况。园区内建筑物、构筑物等完成三维建模并纳入总量动态管控,严控过度商业化。这场静悄悄的生态革命,让千年湿地既葆有“云树绕堤沙”的诗意,更焕发“万物皆可溯”的智慧守护。

▲摄影:杨建刚

在西溪湿地影响下,国家湿地公园这一湿地保护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成功在国内被复制借鉴,有效支撑国家湿地保护战略和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建设。不仅如此,西溪湿地公园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经验,也被广泛复制在全国各地城市规划与建设之中,凸显了湿地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

▲摄影:黄启东

如今,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不仅入选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还承办了2023年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原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认为,西溪湿地的保护利用,为21世纪全球城市湿地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

未来,这片湿地将继续以动态治理守护生态底色,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努力打造湿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西溪样板”,力争成为“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

来源 | 美丽西湖

制图 | 鲁俐

记者 | 蒲鸿刚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