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日接待超3.5万人次 上虞这个网红“新景点”有何魔力?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单日接待超3.5万人次 上虞这个网红“新景点”有何魔力?

最近,上虞多了一个“新”景点,还挺火爆。

为什么说它“新”?一方面是揽客量创新高,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3.5万人次,创下历史之最;其次是内容更新颖,油菜花梯田里冒出一只越狱的“卡皮巴拉”,成为游客争相拍摄的主角,村口包子铺、姑娘们的便利店、攒够一块钱就来、梯田咖蛋等入驻景区的新业态引得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这个“新”景点,就是覆卮山景区。一个老牌的景点如何焕发新生,她的成功翻新又能给兴起的乡村休闲游带来哪些启发?

油菜花梯田里的卡皮巴拉。共享联盟·上虞 魏新宇 摄

上虞“帕米尔”的逆袭

众所周知,覆卮山景区并不新。相反,它很古老。

关于覆卮山,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的一句“登此山饮酒赋诗,饮罢覆卮”,决定了这座山的名字。这也是覆卮山的由来。

处在上虞区岭南乡的覆卮山,位于上虞、嵊州、余姚三地的交界处。可能有人会说,这地理位置不是挺好?但是架不住它海拔高:主峰海拔861.3米。

861.3米,很高吗?要知道上虞北部靠海,虞南有山,北部平原的海拔在5米左右。对上虞人而言,岭南乡就是高海拔地区了。

“覆卮山在上虞,算是地方偏远。那时候没有上山道路,被大家戏称‘上虞的帕米尔高原’。”岭南乡党委书记朱嗣杰介绍。覆卮山虽有千年梯田、万年石浪、百年古村,但是它没有路,更没有产业。

千年梯田便是最好的印证。梯田的存在就是因为没有良田,村民需要解决吃饭问题只能向山借田,但梯田的产量并不高。

交通不发达,经济落后,大山里的人,都试图逃离,覆卮山是压在他们生活中的一座大山。早些年,村民们都外出打工了,山中的东澄村只剩下60几户,一度被称为“光棍村”。

千百年来,东澄村民一直靠山吃山,现在也不例外。只不过现在的山,已然不是当初那座无法翻越的大山。

“这些民宿和饭店都是上海来的年轻人开的,我们也称他们为新村民。如今,不少村民也都返乡,因为家门口就能就业。”朱嗣杰说道。

如今的覆卮山风景区,来的游客也都是年轻人,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之前山里的人要出去,如今的年轻人却要往山里跑?

覆卮山出现逆流,源头还是在于年轻人。

覆卮山的晒秋。记者 朱银燕 摄

年轻人定义的新文旅

又是岭南一年好风景。

梯田大面积种植油菜花后,每年的覆卮山的花季都是游人寻找春天的最佳去处之一。走上文旅融合的路子后,上山之路也是越走越“宽”。

当很多人对覆卮山的印象还是停留在油菜花开时打个卡回家的阶段,覆卮山已经悄悄变了。

“原来我们卖的是风景,现在卖的是场景。”朱嗣杰说,这是他最近经常说的一句话。以往,岭南的热闹只属于春天,花季一过,游人也没了,如何把游客留下是个问题。

一定要打造一年四季的业态,而不只是一季。

覆卮山的许愿池。记者 朱银燕 摄

于是,村里的小水池变成了许愿池,原先废弃的山石变成了迷你石浪,无人问津的小山坡摇身变成了瀑布,还有能“出片”的祈福墙、弹幕墙、能上房揭瓦的屋顶等等......

新的场景确实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在覆卮山景区的平台,五谷杂粮的晒秋是热门打卡地,正对着的是一家叫“从前”的咖啡店,双休日都是消费者。“岭南真的变化很多,太美了。”从江苏过来的俞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之前也来过岭南,但是没想到两年没来变化那么大。“以前说实话只有油菜花,今天我们逛了古村,吃了梯田小火锅,打卡了‘卡皮巴拉’,真的非常开心。”

朱嗣杰说,过去一年,他和乡政府的年轻人们一起去了婺源,去了很多地方考察,把好的场景搬来了覆卮山。“天天在微信群交流,看小红书等年轻人喜欢的社交平台,我们要把全国各地好的文旅点子落到我们覆卮山。”

以往的覆卮山花大精力大价钱去搞节会宣传,今年反其道而行:不搞节会,不搞宣传,把经费用到新增产业上。

东澄古村一号街。记者 朱银燕摄

今年,岭南打造了东澄古村一号街,里面有很多年轻人喜欢的店铺。在一家“邮局”打卡点,不少网红前来拍视频,有位主播认出了朱嗣杰。“朱书记,岭南现在做得好好,焕然一新了。走到哪里都能拍照。”

新场景、新宣传、新业态,还催生了新的集体经济增收模式。

围绕覆卮山景区这个大流量平台,组织各村在景区打造消费打卡新业态,并将山区土特产巧妙融入文旅小场景中售卖,既为游客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和沉浸式体验,又实现农产品增值,成功探索出共富新路径。

村口包子铺。记者 朱银燕摄

村口包子铺,就是代表之一。“我们设置的场景,由龙山村进行包子制作与售卖,现蒸现卖的农家风味,不仅为景区增添烟火气,更带动了村集体增收。”负责人说,包子铺三天卖出1500盒包子。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今年覆卮山景区已接待游客突破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000余万元。

覆卮山充满年轻的标语。 记者 朱银燕 摄

让“流量”成“留量”

覆卮山景区火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停车难、堵车、游客多、没信号。

3月27日,岭南乡就针对网友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在公众号发表了题为《上虞覆卮山,争做最听劝的景区!》的推文。针对以上问题,岭南成立“整改小分队”,召唤信号加强车入驻,建立油菜花季周末大巴车游客接驳机制,加强应急处置力量。

此外,村民的思路跟不上年轻人,产品跟不上时代,也是覆卮山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让景区留人?

前来打卡的游客。记者 朱银燕摄

绍兴文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赵江觉得,岭南乡要想进一步打造文旅产业,可以深挖谢灵运文化IP,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如设计“谢灵运登山步道”,串联石浪、梯田、古村等自然景观,沿途设置诗词碑林、互动装置(如AR扫描还原谢灵运登山场景),增强文化代入感。也可以设计打造“魏晋雅集”主题活动,游客可穿汉服、学茶道、体验古法酿酒,重现谢灵运时代的文人生活场景。

其次,可以开发“冰川石浪探险”项目,设置攀岩、丛林穿越等户外挑战,配套露营地提供星空观测、篝火晚会。也可以联合学校或机构推出“农耕文化研学”,让游客参与梯田插秧、古法制茶,体验乡村生活。

赵教授觉得,景区也可以增强粘性和消费,如与抖音、大众点评合作,推出“谢灵运带你游覆卮”AR导航,扫描景点触发历史故事动画,实现“流量”到“留量”的转化,持续吸引年轻客群。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朱银燕 通讯员 金杭杰 共享联盟·上虞 冯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