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在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到来之际,由浙江音乐学院师生带来的一场名为“听见温暖的声音”的公益音乐会,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简称“浙大儿院”)莫干山院区举行。200余名医务人员、浙音师生、公益家庭和爱心人士,与在浙大儿院就诊的孤独症儿童一起,见证这一温暖时刻。
医校协同,让“星星的孩子”被“听见”
浙江音乐学院、浙大儿院与浙江大喇叭特殊儿童关爱中心等联合打造的这场公益音乐活动,旨在以音乐架起情感的桥梁,通过孤独症儿童与专业音乐学子的同台演绎,让更多人关注和关爱孤独症群体。
“关爱孤独症群体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关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成长,更要通过系统性行动,让孤独症群体‘被听见’‘被看见’‘被关爱’,为他们创造更加包容、平等的社会环境,实现身心双方面的健康发展。”浙大儿院院长傅君芬表示。
仪式上,双方领导共同为“文艺赋美·音乐疗愈角”暨“精神共富联合体”浙大儿院莫干山院区基地揭牌。
据悉,2023年6月,浙音与浙大儿院共同启动了“医心乐护”音乐疗愈暨“文艺赋美·音乐疗愈角”公益品牌项目。近两年时间内,双方已建构起医校协同创新的纽带,通过推动音乐与医学深度跨界融合,为孤独症儿童开辟一条全新的康复创新路径,为众多“星星的孩子”带来慰藉与希望。
三大篇章,唤醒孤独孩子的内心力量
活动现场,由五位孤独症儿童带来的热情奔放的非洲鼓表演《骄傲的少年》,如同炽热的火焰点燃了全场的氛围,也正式拉开了这场充满爱与希望的音乐会序幕。
音乐会精心策划了三个独具深意的篇章。第一篇章“温暖”,旨在表达音乐如同暖阳,轻柔地洒落在每一个人的心田。大喇叭特殊儿童关爱中心的孩子们与浙音学子携手登台,用纯真的歌声和灵动的演奏,共同演绎了歌曲《无名花香》、手风琴《小酸梅果》、琵琶独奏《采蘑菇的小姑年》和吉他表演《萱草花》,温柔的曲调、悠扬的旋律,传递出浓浓的深情与爱意。第二篇章“听见”,是一场心灵的聆听之旅。浙音音乐教育学院学生表演了钢琴独奏《彩云追月》,展现出青春的活力与梦想;浙大儿院小狮子合唱团用优美的歌声,唱出《世界赠予我的》深情与憧憬;而孤独症儿童也勇敢走上舞台,演唱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第三篇章“未来”,如同黎明前的曙光,充满了希望与无限可能。浙音音乐教育学院师生与孤独症儿童共同演绎了钢琴《C大调奏鸣曲》,展现出音乐互动教学的魅力;萨克斯独奏《the one you love》、古筝重奏《欢沁狂想曲》、小组唱《我有一个装满星星的口袋》等,用歌声乐声描绘出一个充满梦幻与希望的未来,唤醒孤独症儿童内心深处的生命力量,激励着大家向着春天出发,朝着梦想奔跑。
多元疗愈,音乐温暖孤独的灵魂
浙音坚持探索运用多元化的音乐疗愈方式,叩开孤独症孩子封闭的内心,温暖他们孤独的灵魂。
活动现场,由浙音创新创业团队、旅美青年作曲家楼柯吟等组成的疗愈音乐科研团队,与浙江省残疾人福利保障指导中心、浙大儿院莫干山院区负责人等共同启动音乐疗愈原创数字专辑《听见温暖的声音》创作计划。该计划将汇聚国内外一批优秀青年音乐家、科学家和医学专家,通过音乐与医学的跨学科交叉与艺术创造性表达,原创一批有针对性的疗愈音乐,共建“音乐药方”曲库,推动音乐疗愈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
浙音艺颗糖创新团队还与孤独症儿童们互动,开展“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的现场教学。这个特殊“课堂”以《玩具兵进行曲》为背景,引导参与孩子运用身体部位,如拍手、拍腿、跺脚等,模拟军鼓节奏,通过身体声势与共同舞蹈来模仿玩具兵的出动玩耍的场面,在趣味互动中强化社会交往能力与创造性表达能力。
此次活动不仅是艺术与医学的跨界对话,更标志着浙江音乐学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合作迈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2.0阶段。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学科、人才、技术和临床等方面优势,从音乐疗愈的艺术实践迈向科研、创作、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构建跨学科创新平台,推动更多富有创新性且具有应用价值的音乐疗愈产学研项目落地生根、创新转化,打造医校合作的示范样板。
撰稿:赵干、孙旖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