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沃野,万物复苏。
近日,在杭州举办的2025年春耕备耕科技下乡现场服务活动上,“新品种”“新装备”“新农人”“新科普”齐亮相,农业新质生产力正为杭州大地注入更多新动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作为“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人口破千万的超大城市,以及“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繁华都市,杭州如何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上先行示范,成为一道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
新品种打开新市场
每年杭州公布的主推技术、主导品种和特色新品种(品系),都颇受农户的关注。出自实验田里的新品种,很有可能会带领杭州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抢先一个“身位”。
比如在今年杭州公布的十大特色新品种(品系)中,杭州市农科院研发的“脆玉”草莓就解决了白草莓不耐储藏的问题。“近几年白色草莓很火,‘脆玉’果实口感更脆,更耐储藏,也更方便运输,目前在桐庐、建德、云南等地都有试种,市场预期很不错。”杭州市农科院相关工作人员说。
近年来,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通过实施一批市院合作项目,不断研发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为杭州农业发展特别是土特产打开了新市场。以草莓为例,杭州自研的草莓品种不断迭新,在农田与市场间牵引出一条线,经过多方合力,逐渐打造出了一条价值10亿元以上的草莓全产业链。
科技赋能农业的活力迸发,更离不开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的步伐。
近年来,杭州重点依托市级粮油、蔬菜、水产、畜牧、水果、蚕桑、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花卉、农业生态等11个市级产业科技服务队、20个市级首席专家工作室和各区(县、市)农技专家,围绕服务特色产业、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增强绿色科技示范能力、促进村级产业发展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下乡服务活动。
据初步统计,今年杭州已累计开展科技下乡服务2339次,参加专家4947人次,服务广大农户和经营主体11358人次,推广技术938项、品种623个,开展培训160次,解决各类农业生产问题1162个。
农技专家送科技下乡,也将问题带回了实验室。
在临平种植大户姚大哥眼中,杭州市粮油首席专家、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粮油作物科科长黄惠芳是手把手帮助农民的“大专家”,田里有啥问题,问她准没错。
黄惠芳介绍,近年来,杭州农技团队深入田间指导,在服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生产技术攻关,推动全市水稻高产示范片亩产两年蝉联全省竞赛冠军,推广双低优质高产耐迟油菜和优质高产抗逆水稻品种,让农户实现优质高产双赢。
新技术提高生产力
如果说品种创新是在农作物上下功夫,那么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则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力。
如今在杭州广袤的田野间,无人机翱翔于天际,机器人穿梭于垄间,AI算法精准调控于云端,这些前沿技术交织出一幅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图景。
西湖龙井茶园中,来自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无人机派上大用场。它们搭载着多光谱相机,不时穿梭在茶园上空,不仅监测着每片芽叶的生长状态,更通过算法将茶叶长势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模型,通过手机APP提醒农户及时进行维护和采收。
彭公数字农场内,数字农业生产管理平台能够24小时不间断收集植物生长数据,及时发现病虫害发生状况、作物生长状态,并对植保、园艺、水肥等农事工作进行全程跟踪与监管。与传统模式相比,该智慧系统可以使农场用水量减少80%,用药量减少90%,提升工作效率15%以上。
有着“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之称的杭州,正以创新技术为引擎,推动农业生产变革。来自本土科技企业的前沿成果,已逐步融入田间地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点燃点点星火。截至目前,杭州市共认定省级数字农业工厂65家、未来农场6家。
2024年11月,全国智慧农业现场推进会选择在杭州召开,我省也随即将建设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引领区提上日程。
未来,杭州将牢牢把握住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机遇和风口,进一步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加快农业“机器换人”,探索未来农场等智慧农业新场景新模式。
新实践开创新未来
如果说科技企业走在技术创新的前沿,那么杭州去年建成的2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则用实践为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范本。
面对“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格局,杭州瞄准资源瓶颈精准发力,推动农业生产效能全面跃升。作为这一实践的重要载体,2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聚焦粮油和蔬菜两大主导产业,通过设施蔬菜基地和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加速农业现代化。
这些示范园不仅“新”在科技赋能农业的显著成效,更“新”在生产要素的创新型配置。
在谢径安·传化农创村,与湘湖实验室、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建的实验基地就建在农田边;种苗工厂可以大批量育出健壮的种苗;66个智能种植棚,让租种农户可以“拎包开种”;村里每年约400吨的蔬菜产出,不仅可以走进500米内的净菜工厂,还可以“带货”包销……足不出村,就能走完“育繁推”全链条。
而在建德市大同镇,拥有200亩连栋大棚和300亩稻菜轮作区的西乡蔬菜园,将土地集约化运营起来,配备上智能化育苗、自动化栽培收割等设施农业装备,成为周边城区的蔬菜保供基地,形成一百公里蔬菜供应圈。
这种新生产要素的“魔方式重组”,正在杭州近郊的农田里迸发出裂变级创新能量——未来,它或许将推动着更多新农业形态破土而出,成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力引擎。
今年,杭州计划启动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企业朝绿色、低碳的方向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让农村产业振兴与城市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钱塘潮涌处,春色耕“新”时。当基因测序仪在实验室闪烁微光,当北斗导航系统为农机编织数字经络,这座浸润着良渚稻作文明的城市,正以新质生产力的磅礴动能重绘千年农耕新图谱。
来源:潮新闻 叶怡霖 童湘岚 梅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