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以深化农村改革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其中强调了要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这为各地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和发展方向。
3月9日,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举行乡村振兴发展大会。会上,中泰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更加完善的设施、更加贴心的服务,铺就一条“以产兴农、以旅彰文、以绿为底”的共同富裕之路。
中泰街道的共同富裕之路将怎么走?在改革中,又将有怎样的探索?
农业增效益
要想壮大县域富民产业,首要任务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中泰街道拥有1.56万亩茶园,是杭州重要茶叶产区之一。2024年,当地春茶产量超285吨,产值约2亿元。
谈及茶产业如何成为中泰街道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共富的重要产业,绕不开“茶十条”。
早在2022年,中泰街道就发布茶产业发展十条扶持政策,针对茶叶种植、生产、营销等十方面出台相应补贴及奖励措施,做好种茶、做茶、卖茶、讲茶、乐茶文章。
原有政策即将到期,如何进一步做强茶产业?
现场,中泰街道推出“茶十条”新政,设立2000万元扶持资金,从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到品牌建设,提供更接地气的扶持措施。
中泰街道还牵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立余杭区中泰街道成果转化基地;牵手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成立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研究中心、乡村振兴教学研究实践基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以茶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综合性科研机构,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则是在乡村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和社会影响力。两者与中泰街道的“双向奔赴”,将进一步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探索城乡融合发展。
种好茶,还要用好茶。大会同步举行了2025寻鲜季活动,以“来中泰喝今年第一杯春茶”为主题,旨在通过慢村骑行、采茶体验、炒茶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向游客展示中泰街道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韵。
农村增活力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是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又一要求。
近年来,中泰街道以点带面、抱团发展农文旅经济,以强村公司为运营主体,推动竹笛、茶叶等特色产业和农业观光、民宿经济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不断招商引资,积累优质资产,引入中桥植物工厂、共享畜牧园等,为集体经济提供稳定收入。
如何推动点上“盆景”向连片“风景”转化?
现场,紫荆、新泰、岑岭、枫岭、双联、泰峰、中桥、南峰等中泰街道南部八村代表上台,共同宣布成立杭州余杭中泰云谷乡村发展有限公司。
这是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在盘活村集体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
除此之外,中泰街道全力做好“融”字文章。
俯瞰中泰街道,北部,南湖科学中心汇聚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高能级科研平台,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南部,农文旅区块以茶山、竹海、民宿为载体,可以展示乡村的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
眼下,中泰街道正在实施“133N”行动,即围绕建设城市重要新中心高质量发展实践地,统筹打造北部科创南湖引领区、中部美丽城镇样板区、南部和美乡村示范区,实现“三个片区”融合发展,同时制定三年N项工作举措,高水平推进“创新花园、竹笛之乡”建设。
农民增收入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既要产业发展,又要富民。
在“千万工程”引领下,中泰街道的未来乡村创建工作如火如荼。紫荆等南部八村和美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一个个示范带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年,中泰街道10个村和2个撤村建居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7215万元,同比增长20.2%;村均601.2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万元以上,超过杭州全市平均水平。
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除了公布2025年度乡村振兴十大项目,中泰街道还现场发布了集体经济提质增速三年行动计划,为未来发展指明具体路径——
比如,逐步提升村庄运营能力,开展产业招引、文旅运营,并通过合作经营等模式提高运营类收入占比,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
再如,积极谋划实施“村建民用”设施用房、村庄产业配套用房、村级留用地开发、闲置用房提升改造等项目,三年实施不少于15个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空间。
又如,在未来乡村示范带和区级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打造“未来茶乡”“未来笛乡”“未来慢谷”三条共富示范带,分别以茶产业、竹笛产业、旅游产业为驱动,进一步释放辐射带动效应。
中泰街道的目标显而易见:到2027年末,力争村社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突破1亿元,运营类收入占比每年递增10%,从而更好助力共同富裕。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唐骏垚 胡金 通讯员 纪丹燕 韩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