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中轴线效果图
杭州市余杭区是浙江经济第一区,也是文化资源的“富矿”,辖区内的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2024年,余杭以3355.67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蝉联浙江经济第一区。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918.2亿元,再创新高。
无论是规上文化企业营收,还是文化产业增加值,余杭占杭州全市比重均超过55%,以一区之力贡献了全市的“半壁江山”。
经济攀峰的同时,文化何以攀峰?
这离不开余杭解开的一道道“文化+”方程式。近年来,余杭统筹推进“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力打造具有全球辨识度的高能级文化产业高地。
文化+科技
澎湃新动能
前不久,余杭举行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祝铭明在登台发言时,凭借一句“稿子藏在眼镜里”,让自家AR智能眼镜火爆全网。
祝铭明提到,这款AR智能眼镜凭借实时环境识别与信息叠加功能,已应用于教育、医疗、工业等场景。当然,少不了文化场景。
在良渚博物院,游客戴上由灵伴科技研发的AR智能眼镜后,手指轻触间,五千年前的玉琮纹饰便从展柜跃入手心,刻符飞鸟振翅环绕。
“我们博物馆导览业务的起点,就是良渚博物院。”祝铭明说,他们在余杭区政府协调下试点的这项业务,不到一年时间就“扫遍全国博物馆”,催生了团队规划以外的最大规模业务单元。
当以AI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变革到来之际,余杭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改革,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数字内容、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重点行业。
早在2022年,余杭就设立全省首个2亿元区级文艺发展基金,以创作扶持、揭榜挂帅、配套扶持三种形式,扶持符合导向的重点文化项目。
2024年,余杭又增设全国首个区级2亿元微短剧发展基金,发布“黄金10条”政策,从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到衍生产业,给予微短剧全链路支持。
不仅如此,余杭不断完善的文化企业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在“阳光雨露”滋养下,一大批余杭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崭露头角。
光线云依托自研图形渲染技术,通过高精度算法为元宇宙搭建数字底座,驱动影视、游戏及数字孪生领域创新突破;索以文化借助AI技术重构动画制作流程,在三维影像领域实现成本控制与技术升级的双重突破;水母智能推出的“触手AI”将漫画创作环节压缩62%,助力多部作品达成全网12亿播放量……
文艺精品创作,更是百花竞放、硕果盈枝。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中,余杭区文艺基金扶持项目广播剧《遇见良渚》、余杭企业出品电影《热烈》双双上榜。
前不久,余杭小百花越剧艺术中心新编越剧《帘卷西风》,精彩亮相国家大剧院。这座全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见证了余杭文化发展活力与创造力。
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文化版图上镌刻下属于余杭的深刻印记。
芯云影视基地
文化+旅游
描绘新图景
今年一季度,余杭国有收费景区实行首道门票免费,包括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瑶山遗址公园、老虎岭遗址公园、径山花海等。
细看这些景区,大多分布在良渚文化大走廊。
良渚文化大走廊横贯余杭北部,东西向串起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文化等,是余杭以廊道式推进文化发展的创新举措,也是余杭探索“文化+旅游”的最大试验场。
在良渚文化大走廊,余杭陆续打造了一批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十大图景”,包括莫角听风、良博映玉、禅茶一径等。
这是对良渚文化大走廊上深厚历史底蕴与丰富自然景观的集中展示。在中国旅游研究院标准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任鸣看来,余杭借此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了游客对文化深度体验的需求。
随后,余杭在上海同济大学等地举办推介会,促成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研学教育基地落地良渚文化大走廊,把游客“请进来”,让文化“走出去”。
今年元旦,来自上海各高校的师生前来良渚文化大走廊实地“打卡”。同济大学学生丁琬韫站在莫角山上,拿着在学校市集上收到的“莫角听风”明信片,为自己拍下了新年的第一张照片。
丁琬韫还体验了从煎汤点茶到行盏分茶的径山茶宴全流程。她说,自己非常喜爱禅茶文化,“一听到良渚文化大走廊和学校联合举办此次研学活动,便立刻报了名”。
在广大乡村,余杭通过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底蕴,盘活乡村文化资源,走出乡村旅游发展致富路。
2024年,径山镇围绕全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推出径山培福系列活动,旅游人次突破640万大关;黄湖镇打造艺术乡建引领地,举办艺术生活季等活动,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5%;百丈镇打造独特的“村博”品牌,累计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此外,余杭推出国有景区免门票、文旅消费券发放、畅游余杭交通补贴等“开门红”政策。仅蛇年春节期间,该区重点景区和景点就接待游客超138万人次。
最近余杭还推出“周末的‘余’悦时光”主题活动,每周策划推出20余场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活动,诚邀市民游客共赴春日之约。
以山海为幕、以文化为笔,余杭为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创造了更多可能。
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图景
文化+民生
崛起新地标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如何让文化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民众?
在余杭打造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建设版图上,一批文化地标破土而出。
第二届“良渚论坛”期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正式开馆。这意味着,余杭已集聚杭州国家版本馆、“大系”典藏馆等多个国家级重大文化地标。
杭州国家版本馆又名“文润阁”,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展览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开馆两年多来,已接待67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近120万人次。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历代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而“大系”典藏馆,正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
王小松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国巡展总策展人。在他看来,典藏馆可以让民众深刻感受到传统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给你一天,领略千年艺术风采”。
除了国家级重大文化地标,更多区域级文化地标如蒲公英的种子般“扎根”余杭各地。
径山茶文化公园是杭州最大的茶文化主题公园,现已开放一期样板段“梦山径”,设有以径山茶宴为主的沉浸式演出、径山茶飨、茶文化体验、茶主题民宿等。
玉湖是杭州大城北核心区重要的景观节点工程,既有建筑风格极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又有来自各艺术领域的艺术特展,已成为一座“没有天花板和围墙的艺术馆”。
余杭核心区块城市服务综合体建设项目
眼下,在东至景兴路,西至舒心路,南至规划景观湖,北至向往街,全长2.5公里、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的发展热土上,余杭正谋划打造一条世界级城市中轴线。
中轴线上在建的新地标与老地标相比,承载了更多对未来的期待。
中轴线南端,作为浙江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的余杭国际体育中心项目正抓紧施工。该项目总投资逾95亿元,主要建设“一场两馆”,即6万座的专业足球场,1.8万座的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及相关配套设施。
它的旁边是已经开工的杭州未来国际演艺中心项目,包括杭州音乐厅、余杭大剧院、多功能中心等。项目建成后,不仅能为余杭人民提供更多文化产品及服务,也可以补上杭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的又一块“拼图”。
前不久,中轴线“城市客厅”也刷新了“进度条”。根据余杭最新公布的核心区块城市服务综合体新建项目建设方案,未来,超大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儿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等将围绕中央广场,以花瓣形式盛开排列。
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文化地标各美其美,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浙报西湖智库专家点评】
杭州新中心描画文化新图景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宋雪玲
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和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核心区,余杭以“传统文明解码者”和“数字文化领航者”的双重角色,在杭州新中心描画文化新图景,“文化+”系列工作实绩显著。
比如,以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开辟“科技+文化”产业新赛道;不断迭代文化发展支持体系,打造人文经济新高地;“文化明珠”串珠成链,描绘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愿景。
未来已来,以AI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快重塑传统文化业态。余杭以极大的诚意、极优的环境和极高的标准,走出了“数字赋能、古今对话”的发展路径,成为区域文化建设的现代化样本。
百姓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获益者。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文化惠民生、以文化促共富”的余杭人文经济实践,将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带来更多期待。
来源:潮新闻 唐骏垚 胡金 徐颖
(图片由余杭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