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藏宝匣”。一座老房子、一幢古建筑、一条青石路,斑驳的时间笔触,写下的是千百年的丰厚馈赠。
如今,“保护古村落刻不容缓”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数据显示,全国已经有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5.6万栋传统建筑和传统民居,1200余片历史文化街区,6.35万处历史建筑纳入保护体系,历史的脉络在氤氲的烟火气中得以延续。
然而,对于古村落“保什么”“怎么保”,仍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有的简单认为“不拆就是保护”,放任自流;有的搞过度资本化运营,侵蚀文脉根基;还有的甚至“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导致路走歪了、味道变了。笔者认为,当前古村落保护应避免走入以下五个误区。
图源:视觉中国
误区一:大拆大建,“偷拆偷建”
有的地方认为,古村落没有明显的历史、艺术、文物、科学价值,保护起来反而是发展的包袱。与其花钱保护,不如拆掉为发展让路。这种观念虽然已经不普遍存在,但仍然值得警惕。
比如,早年间一些地方急功近利,大规模拆除古村落和历史文化街区搞房地产和旅游项目。近年随着古村落保护愈加被突出和强调,转而借着老城改造、民生项目等由头掩人耳目,从“明目张胆拆”转向“偷偷摸摸拆”。个别地方甚至在被曝光之后,不是严肃追究领导责任,而是“避重就轻”“混淆是非”,让基层工作人员担责。
古村落保护是件“良心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很重要。短时间固然难以出成绩,也难以转化为漂亮的GDP数据,但泽被后世的事情总要有人做,也总会有人记得。比如,浙江松阳的“拯救老屋行动”、永嘉的“百家修百屋”行动等保护模式,经过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已经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游客漫步在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误区二:只保建筑,不顾其他
古村落的核心价值在于“活态性”,如果建筑是躯壳,那么居民的生活实践就是灵魂。有的地方在保护中仅关注建筑外观的修复,比如,将多数村民迁出,把古村落完全交给第三方运营,让一座座老宅沦为无人居住的“博物馆展品”。这就像把千年古树连根拔起移植到温室,看似保全了树干,实则切断了“原味”的根系。
祠堂里的祭祖仪式维系着宗族传承,天井中的老手艺传递着匠人精神,巷道间的方言对话保存着古老音韵……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活实践,承载着农耕社会的历史记忆、族群智慧与生活美学。保护一旦沦为只是对建筑外壳的修复,文化也便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古村落保护不应该是“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一场“唤醒乡土生命力”的行动。浙江诸葛村的成功经验表明,当村民通过手工艺、民宿经营等获得经济收益时,“人人都是文保员”,自发成为古村落保护的捍卫者。当村民在古村落中看见未来,当炊烟继续从青瓦上升起,古村落才能真正跨越时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诸葛村 图源:视觉中国
误区三:投入失衡,难以持续
现阶段,古村落保护资源投入较为紧缺,提高使用效率和可持续性尤为重要。
有的地方热衷打造典型,将资金集中在个别重点项目,有时一栋建筑动辄投入大量资金,这固然可能出于重点保护的初衷,但是资金使用却不够科学、不够合理,也不可持续。再加上古村落保护涉及建设、农业、文物等多个部门,一些重点保护项目还可以得到多部门的资源加持,投入失衡不仅造成重复投入、重复建设,还容易加剧村落间的同质化竞争。
因此,古村落保护需要分级分类优化资金保障机制。例如,国内一些地方将村落按照保护价值和发展潜力划分为“重点保护型”“常态维护型”“抢救活态型”等类型,根据保护需要制定保护措施,综合配置保护资金。不少专家学者也呼吁,要尽快加大对古村落保护职能的统筹力度,尽可能推动保护资源的科学调配和使用,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误区四:主体缺位,村民失语
有的地方在确定保护规划、资源调配和发展方向时没有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村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基本诉求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一些村民坦言,没有在村落保护中找到参与感和获得感,成为村落保护的“边缘群体”。
比如,只顾要求村民原原本本保护村落历史风貌和山水格局,却对他们的用水用电、网络通信等需求关注不够;搞“一刀切”,将“最小干预”原则理解为老房子一律“不能改”“不能动”,忽视村民改善人居环境、过上更高品质生活的朴素愿望。在经营收入分配上,还有的地方全盘由政府说了算,村民意见没有得到表达和尊重。
站在古村落保护的十字路口,我们亟需重新思考、准确理解“保护”的含义。古村落首先是村民的家园,生于斯长于斯,多数村民对保护村落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有着热忱和期盼。他们不仅是保护对象,更是保护主体。单方面强调“风貌管控”,却忽视居民改善生活的诉求,不顾实际,不讲人情,还可能会激化矛盾。更何况,少了原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少了村民的认同和支持,古村落保护也就无从谈起。
图源:视觉中国
误区五:开发过度,侵蚀本真
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初衷之一本是通过文旅产业带动发展,实践中却容易走样变形,甚至破坏文化生态。比如,部分村落为迎合游客,拆除真实的原生态建筑,代之以仿古商业街,导致大面积的景观雷同。还有的地方为吸引游客,将民族节庆和传统民俗简化为表演项目,把神圣的文化仪式变成娱乐商品。近年来,汉服、簪花等火了后,不少村落都纷纷上线相关商品,本土的传统服饰、民族装扮则被束之高阁。
实际上,古村落赢得青睐依靠的是独特的文化本真性。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古村落中真正触动人心的一定是其独特的文化体验与美学享受。漫步其间,人们可以触摸墙砖感受历史的深邃,于每一次呼吸间感受文化韵味,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是那些寻常商品所难以企及的。
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既不能“千村一面”“拆旧建新”,也不能娱乐过度、自断文脉。说到底还是要坚持原汁原味,系统维护原生态的历史风貌、文化脉络和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村落特色和文化特性,以“绣花功夫”挖掘潜在的文化项目,这样才是保护性开发的正确打开方式。
总而言之,古村落保护本质是守护“乡愁”,守护世代相传的文明根脉。我们要的不仅是青砖黛瓦的物质载体,也需要村民的欢声笑语与缕缕炊烟。唯有如此,传统与现代才能真正对话,历史和未来才会相互连接,古村落才会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