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银发经济 嘉善这样发力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抢滩银发经济 嘉善这样发力

记者 顾雨婷 摄

油滋滋的红烧大蹄髈,香喷喷的羊肉,鲜美的河鳗、甲鱼,水灵灵的青菜炒香菇……1月23日15时58分,嘉善县银福苑颐养中心里,18桌特殊的年夜饭准点开席,为151位特困老人庆祝新年。

中心的护理员化身“服务员”,端来一道道年菜。82岁的徐阿土乐呵呵地与老朋友们围坐一桌,大家互相张罗着倒饮料、夹菜,桌上氛围其乐融融。 “这菜味道好,菜色也丰富,荤素搭配不油腻。”徐阿土笑着说。

这场暖心又特殊的年夜饭,折射出了嘉善老年人幸福的晚年生活。近年来,嘉善发力银发经济新赛道,以“机构国企化改革”为切口,破题公办养老机构市场活力度不足、“医养康养”资源融合度不高、养老领域数字鸿沟弥合度不够等困境,主动适应市场,激活近10亿元的银发经济市场体量。

记者 顾雨婷 摄

目前,嘉善银发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新的一年,嘉善布局抢滩银发经济,有何新动作?未来,嘉善还将从哪些地方发力?

老有所养

县域特困老人住进一个“家”

雪菜肉丝面、大肉包、小米粥……每天清晨6时,住在嘉善县银福苑颐养中心的82岁老人徐福荣,都要去楼下的小公园里散步,看完风景呼吸下清晨的新鲜空气,再回到中心食堂,吃早饭。

徐福荣是一名特困老人,有糖尿病,原本住在镇里的养老院,吃大锅饭,血糖指标总是控制不好。去年,他搬了家,三人间变成了两人间。“这儿有糖尿病人专用餐,每天不重样。”徐福荣住得很舒心。

徐福荣并不是个例。去年以来,嘉善县聚焦特困老年人群体,针对县域特困机构供养水平不均衡的问题,探索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将省四星级养老机构——嘉善县银福苑颐养中心作为全县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试点机构,推动原本分散在各镇(街道)属地养老机构的特困老年人“一院供养”。

嘉善县民政局供图

对此,嘉善出台《嘉善县推进全县特困人员区域性集中供养助力共同富裕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集中供养老人基本生活保障。同时,照料护理费根据能力评估结果进行配套。去年,又出台相关文件调整了我县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从原先每人每月1838元调整到了每人每月1982元。“除了一部分需要住院的老人外,目前我们这里一共住着151位老人。”嘉善县银福苑颐养中心负责人王凯说,每个入住的特困老人都会经过专业评估,并根据身体状况进行分级安置,住宿生活费用都由政府保障。

让全县的特困老人,都住进同一个“家”,嘉善如此布局的深意全不止于此。嘉善是浙江省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县市之一,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13.8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32%,80周岁以上老年人2.1万人,占比15.3%,已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需求随之增长,各类短板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在供给侧方面,过去,乡镇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特困老人与普通家庭老人混住情况,而乡镇养老机构资源有限,如持续供养特困老人,则较难分出资源发展养老特色服务。长此以往,则总体服务品质必然会下降,更难以吸引其他刚性需求的老年人入住。另一方面,如在社区居家养老,目前的服务供给项目还相对较少,且主要满足老年人日常就餐、家政等需求,如助浴、助行、助医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仍未普及。

嘉善县民政局供图

“特困老人‘一院供养’,一方面让特困老人生活无忧,另一方面也盘活了社会资源。”嘉善县民政局副局长薛一纯说,目前,县内已有效盘活200多张机构床位用于市场化运行。

“一院供养”,让特困老人住得更安心。82岁的徐阿土心脏不好,做过两次手术,以前住在镇里的养老服务中心,看病配药总是不大方便。“现在医院就在边上,医生还会到房里给我检查呢!” 徐阿土说。针对特困供养健康照护不专业的问题,嘉善依托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优势,推动康养结合,所有养老机构与辖区卫生院签订康养协议,设立“巡回医疗点”。嘉善县银福苑颐养中心与县中医院惠民分院毗邻建设,签订了“巡回医疗点协议”,引入康复师、护士,建立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健康档案,为特困人员开展巡诊及康复服务。

“智”享晚年,照护更精细。针对特困老年人照护服务不精细的问题,嘉善还创新城乡一体“颐养智享”应用场景,目前正在搭建日常管理、老年人安全监护、老年人健康监护以及便捷关怀服务等智慧服务场景,护理员日常服务内容和数据以工单形式开展管理。“未来,家属通过手机端即可查看老年人日常照护数据。” 薛一纯说。

老有所依

创新模式变养老为“享老”

自从搬进了嘉善县老年公寓的长护险专区,老人张作香定期就会见到护理人员,有了他们帮忙进行康复训练,张作香感到住着更舒心了。“年纪大了就怕生病,现在小病痛都时刻有人关注,感觉很好。”张作香直言,这样养老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养老这件事,指向的是银发经济,银发经济又涵盖了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不难看出,养老服务既具有社会公益属性,也具有商业性质,既是民生事业,又极具产业发展潜力。随着日益加剧的社会老龄化现状,以及老者基于健康长寿、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养老这件事已成为朝阳产业。

嘉善县民政局供图

创新模式变养老为“享老”,县域如何改革破题?嘉善率先应答。

当前,嘉善县养老格局呈现“9073”现象:90%的老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人由机构养老。这也催生了老年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近年来,嘉善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公办养老机构国企化改革,出台《嘉善县公办养老机构国企化改革实施方案》。由县国投集团注资5000万元,成立善和养老国有公司,通过资产并购、运营权归集和人事任命权集中等举措,对全县公办养老机构实行统管。同时,创新机构养老新格局,将养老机构区分为兜底型、普惠型、特需型三种类型,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嘉善还引入了优质企业参与3家公办养老机构运营,出台税费优惠、床位运行补助等政策,逐步形成公建国营、公建民营、纯民办养老机构5∶3∶2的科学布局,初步形成了养老产业集团构架。

薛一纯表示,养老服务业的回报周期较长,拥有良好信誉的国企,融资能力强,其主业及其他业务板块可补贴、支持养老服务板块,有利于养老服务持续发展。国有企业入局养老产业,还需坚持开放理念,吸引社会资本、专业机构广泛开展合作。

嘉善县民政局供图

“公司建立灵活的选人用人和绩效薪酬机制,实现连锁化、品牌化、标准化运营。”嘉善县善和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维锋说,他们除了为全县多家养老机构提供服务外,也能辐射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同时,结合居家养老实际,公司也创新居家服务新场景,探索社区康复、居家养老、送餐到家等模式,让老年人享受到便捷可及的服务。

国有资本撬动,“鲶鱼效应”显现。目前,嘉善全县共有12家养老机构,其中既有像县老年公寓那样公建国营性质的,还有公建民营、民办、公办性质的,已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

老有所乐

省级各色园区建在“家门口”

近日,中科长光健康科技(嘉兴)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景全听说了一个好消息:浙江省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园智能辅具产业园区花落嘉善。

“嘉善这一省级特色园区建设,肯定能带来更多配套资源,带动我们企业发展。” 赵景全说,他们企业正位于嘉善,从事大健康产业相关产品研发销售。眼下,该企业研发的光谱治疗仪已开始投产,通过光热复合效应,辅助炎症性皮肤疾病的消炎、镇痛、加速伤口愈合。

共享联盟·嘉善 供图

高质量发展银发经济,嘉善为何适合建设智能辅助产业园区?从产业链来看,嘉善确立了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绿色家居、纺织时尚“3+3”主导产业,且拥有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嘉兴综合保税区B 区两个国家级平台,也有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这一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同时还在打造临沪高能级智慧产业新区 和祥符荡科创绿谷。从产业配套来看,嘉善县干窑镇内,已有轴承、床垫、海绵、芯片、家具、木业、服饰、机器人等一众企业,几乎涵盖康养产业全套的上下游,可实现10分钟园区配套。

这一建在“家门口”的省级各色园区,如何布局落地?根据相关方案,园区未来将推动智能辅具领域的产业孵化和创新服务应用,并提供一体化的专业支持和全程服务,包括前期孵化、资本对接、生产制造、服务应用,成为生命健康和银发产业的最佳实践地。

效果图(嘉善县民政局供图)

“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双十’目标。”薛一纯说,园区将引入银发产业链主型企业10家,园区产值突破30亿元。

建在家门口的省级特色园区,让老有所乐更有底气。依托浙江省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园智能辅助产业园,嘉善将结合善和养老连锁化运营品牌机构,推进养老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入专业养老制造和服务企业,拓展康复辅具、智能佩戴、AI 机器人、医疗保健、健康咨询、居家上门等服务的产业链条,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产品与项目,激活银发消费市场,实现事业、 产业“1+1>2”的效果。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顾雨婷 共享联盟·嘉善 许一楠 通讯员 陆逸唯 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