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这条人工运河 流淌了2500多年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嘉善这条人工运河 流淌了2500多年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地处吴越之间的杭嘉湖平原,是两国征战角逐的战略要地。作为吴国大夫的伍子胥,辅佐吴王38年,成就了霸业,并将自己的光辉名字永远书写在了吴根越角的大地之上。他的故事,延绵数千年,流传至今。

嘉善,历来被称为吴根越角,是杭嘉湖平原上的一方富庶之地。在嘉善的子胥公园内,有一尊伍子胥雕像。这座雕像的东面,有一条因伍子胥而得名的人工运河——伍子塘。那是一条纵穿嘉善南北的古老人工运河。

图为位于子胥公园内的伍子胥雕像。

清光绪《嘉善县志》引录了三则关于伍子塘的史料,描述了伍子胥在佐吴伐越之时,开凿了这条全长27里、南北通达的人工运河。

伍子塘:伍子胥经营伐越之地。(《弘治府志》)伍员佐吴,兴水利,通盐动,始凿。(《启祯条款》)南引胥山以北之水,经双葑港、平山塘、会西塘,入祥符荡。(《天下郡国利病书》)南通胥山,北达西陆港,长二十七里。

伍子胥是在周景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22年,因父、兄被杀而逃去吴国,到周敬王三十六年,即公元前484年,被越王勾践设计而让吴王赐死,前后38年。期间,先后辅助吴王阖闾、夫差南征北战,先破楚,再败越,实现了吴国霸业。

伍子塘,就是后人为纪念伍子胥而名。而如今矗立这尊伍子胥雕像,更是为了纪念他开凿伍子塘并利泽两岸百姓。

2500多年来,这条吴越争霸时由伍子胥开凿的伍子塘,不仅泽养了沿线百姓,也见证了嘉善的发展变迁。

因水而兴

伍子塘哺育了嘉善的自古繁华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千年古镇西塘的真实写照,其中“春秋的水”指的就是伍子塘。所以,西塘又名胥塘。

伍子塘的开凿,让嘉善南北通达。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嘉善的漕运业、烧窑业、农业、手工业等行业的发展,都得益于这条人工运河。

在伍子塘途经的干窑镇,窑文化灿烂。早自宋元时期,干窑就窑墩林立、业陶而兴,不仅窑户众多,而且出产有几十种花样繁多、形式新颖的砖瓦产品,既适用于高楼大堂建筑,又可用于各式亭台、榭阁修造。因此,干窑很快就发展成为名震一时的窑都。地域相近的洪家滩、下甸庙、天凝庄、清凉庵、界泾港、夏墓荡等地,也相继形成了规模相当的窑区。及至民国初年,嘉善全县形成了七大窑区,成为了近代江南的著名砖瓦生产基地。嘉善砖瓦窑业的繁荣,窑火昼夜不息,船运往来相接,伍子塘就是一条繁忙的交通航线。

图为如今的伍子塘,两岸高楼林立、产业兴盛。

伍子塘,浓缩了历史的辉煌,也见证了区域的新生。伍子塘两岸,如今的嘉善高铁新城形成了上海人才创业园、长三角(嘉善)金融创新中心、生命健康产业园、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嘉善影视综艺产业园、嘉善越里文旅休闲街区等六大产业平台,布局以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企业交付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文创展贸、创意设计为主导的高技术服务业新集群。

在伍子塘最南端,是全国三大甜瓜生产基地之一、嘉善首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的罗星街道马家桥村。该村通过河道整治、圩区建设,沿线的防洪能力大大提升,两侧低洼涝田变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农户们通过大棚瓜果蔬菜栽培,仅甜瓜种植面积就超1000亩,亩产2.5吨,与丝瓜、地蒲等农产品形成富民产业。

上善若水

伍子塘涵养了嘉善的文化气质

伍子塘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运河、历史维度中的运河,更是一条文化积淀的运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嘉善历代人文灿烂,名人辈出。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吴镇就是其中之一。吴镇擅画山水和墨竹,《胥山松涛》便是吴镇笔下《嘉禾八景图》之一。吴镇被誉为“邑中三高士”之一,号“梅花道人”,与梅竹相伴,以渔父为友,抗简孤洁,隐居不仕。如今,吴镇墓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梅花庵一起仍保存完好,是江南少有的元代古墓葬文化遗址。

在这片土地上,还孕育了明代“善学”思想家袁了凡,诞生了江南首个组织制度相对完备的民办慈善机构同善会,让忠孝仁爱、勇毅刚正等善学理念代代相传。当下,嘉善全力建设以“善文化”为核心要义的县域人文品牌,“坚韧不拔、敬业争先”成为了全县上下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核。

图为“善系列”书籍。近年来,嘉善深入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推进了凡善学思想的文献整理,编撰了《了凡与善文化》《论善》《嘉善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等“善系列”书籍。

“洲边老柳不成行,八子风流尚有堂。共指高台堪眺赏,纪功谁识问刘郎。”这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养生学家曹庭栋写柳洲亭的一首诗。柳洲亭原位于嘉善县城北门外的伍子塘上,如今已消失。从文学渊源看,柳洲词派是明清江南各地形成最早的文学流派,始于明万历,盛于崇祯,影响至于清康熙。缘于柳洲亭的柳洲词派,从明末至清初,以家族群体为特性,世泽流衍,代代相承,书写了一种江南文化演进和发展过程中极为罕见的文学表达,对明末清初词学中兴的开启产生了重要影响。明崇祯年间的“柳洲八子”、清康熙年间的“魏塘七子”等是重要的创作群体,分属曹氏、魏氏、钱氏三大文化家族的曹尔堪、魏学渠、钱继章是柳洲词派三位最重要的代表。

图为嘉善县文物保护单位——三官塘桥。

而今,我们仍可追寻这条人工运河,走近三官塘桥、吴镇墓、西南城墙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去感受嘉善历史文化的璀璨。

临水而居

伍子塘承载了嘉善人的幸福烟火

每个周末,天气晴好,走进伍子塘生态文化绿廊,总有不少市民或散步,或运动。伍子塘生态文化绿廊不仅集“慢跑、慢骑、慢行”于一体,沿线还设置有公共自行车租借点、公共厕所等便民设施。“在伍子塘绿道骑公共自行车是最近新增的爱好。感受冬日温暖阳光,欣赏沿途美景,真是太惬意啦。”市民林女士说。

临水而居,择水而憩,自古就是人类亲近自然的天性。千年流淌的伍子塘,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嘉善人。人们选择依河而居,在岁月长河中,见证它的驰而不息,也成为人们相伴相随的烟火日常。作为发展之河、民生之河,在伍子塘的发展与保护中,嘉善始终秉承民生理念,让城市肌理与河流保护、文脉传承、百姓幸福相得益彰。

2021年6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水利规划》印发,《规划》提出打造伍子塘吴越文化绿廊样板,明确以纵穿嘉善县域南北的伍子塘为主要骨干,融合善文化、窑文化等,采取滨水绿道建设、堤岸生态化改造等措施,营造生态、宜居、绿色的临水空间。“嘉善县伍子塘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列入《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规划》项目库。工程计划治理伍子塘水系37公里,涉及罗星、魏塘、干窑、西塘、大云等镇(街道)河道30余条。

图为示范区嘉善片区水利规划重点工程布局示意图。

2024年7月,伍子塘生态文化绿廊(南城河至白水塘段)通过竣工验收。该绿廊长度约3.5公里,秉承以人为本、以水为媒、因水而生的吴越文化展示窗口设计理念,进行了全线滨水绿廊(慢跑+慢骑)建设以及绿道联通、节点改造、绿化提升、桥下空间改造、桥梁驿站新建等,打造集生态、教育、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滨河步道系统。

图为夜晚的伍子塘生态文化绿廊,水色与光影交错,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现在,经过系统治理的伍子塘,除了能看到河面波光粼粼、周边林带密布,还有口袋公园、亲水平台、休憩长凳等星罗棋布,“晚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市民及游客等提供了运动休闲、文化体验的场所。而全线融入的亮化设计,更使夜晚的伍子塘,璀璨夺目。

来源/嘉善发布

文/顾燕、孙娓娓、俞咏薇,摄/郑之恒、侯建民,部分图片由嘉善县城投集团、嘉善县水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