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田野撒满希望的“薯”光
——揭开桐村小香薯“一夜爆单”
背后的奋斗故事
最近,桐村镇村民体会了一把忙碌的感觉,下地挖薯、分装打包……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自从桐村小香薯在“‘双十一’勤天晒秋日”直播活动中亮相后,当晚订单量突破1万大关。直播余韵未消,小香薯订单纷至沓来。为了履行在直播间作出的“现挖现发”承诺,及时把最新鲜的小香薯送到顾客手中,多日来,村民们一早就下地挖小香薯,再运回基地分装。
“真没想到小香薯能卖这么好。以前抛荒地一年下来颗粒无收,发展小香薯产业不仅减少土地抛荒,还能带动大家增收致富。现在,我们延伸产业链,升级产业发展模式,希望能让小香薯产业走好走稳走远,做到‘变不可能为可能’,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桐村镇党委书记徐祝安说。
从无人问津到竞相争抢,桐村的小香薯产业究竟走过了一条怎样的探索之路?日前,记者来到桐村镇,寻找“一夜爆单”背后的奋斗故事。
人人参与一起挖
早上6点半,门村村村民程丁文和老伴准时从家里出发,在晨光中骑着三轮车准备到地里挖小香薯。“每天都有五六十个人,7点大家统一上工,可不能迟到。”程丁文说。他们到时,地里已经有不少村民在等着开工。
“今天来这么早。”程丁文招呼着隔壁村的村民陈维增,由于最近用工量大,门村村人手不够,从隔壁的王畈村、建丰村等地喊了不少村民来帮忙。采挖、剪藤、装筐……时间一到,大家都忙碌了起来。
“我和老伴已经挖了十多天了,每天能挖700多斤小香薯,可以赚点生活费。”程丁文今年76岁,从村里开始种植小香薯以来,他就一直帮村里干活,拔草、打虫,活可不少。“有活干比以前闲在家好,我们年纪大了在外面找不到工作,现在在村里干活能有点收入,我们都很满足。”程丁文说。
门村村是全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五年前的门村村是个“空心村”,村里不少土地抛荒,也没有产业,留在家里的村民闲着没活干,还戴着省级重点信访村、省级后进党支部等“帽子”。改变迫在眉睫。“村里要发展,必须要搞农业产业。”2019年,在外做生意的童樟民回乡当起了村干部,“大家当了一辈子农民,种地最在行。”
在他的动员带领下,村集体开始统一流转村民们的土地,第一年,共流转了100余亩,用于种植太秋甜柿。田里种植、管护都需要用工,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当年村集体为村民发放工资共10余万元,这让大家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
2021年,桐村镇抓住省农科院下沉科技特派员的机遇,与省农科院共建共同富裕示范基地,引进小香薯、鲜食玉米等特色品种,并以门村村为试点开始种植。小香薯是一种迷你番薯,个头修长小巧,甜度高于普通番薯。“小香薯好种,产量高,保质期长,附加产业多,而且村民们个个都是种番薯的行家里手。”童樟民说。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指导和镇里的帮助支持下,门村村小香薯种植第一年就迎来了大丰收,并通过乡贤等渠道销往各地。如今,全村小香薯种植面积已达300余亩,并带动桐村镇其他8个村共同种植。
延链拓链一起拼
小香薯种出来了,但往哪销、怎么储存、怎么加工?这成了摆在桐村镇面前的三大难题。“小香薯大多依靠线下销售,镇里没有加工、仓储基地,我们做深加工产品,得把鲜薯运送到其他地方的工厂,品控难以把握,产业很难做大,在市场上也没有竞争力。”徐祝安说,镇村先后创新探索订单农业、认养一亩田等模式,但离做大产业链、提升产品竞争力尚有差距。
△左四为刘琳
去年11月,小香薯迎来了新的机遇。阿里巴巴乡村振兴特派员刘琳来到开化,任开化县共富领导小组副组长,她前往多个乡镇村社调研农村产业发展情况,桐村镇是她的第五站。“我们向她介绍了小香薯产业发展现状,她告诉我,我们的难题正是她想谋划的工作。”徐祝安说。
刘琳不仅邀请开发销售经验丰富的农产品上下游企业来开化调研小香薯产业推广可行性,还带着镇村干部等人走出山村,前往山东、福建等地考察。就这样,在她的帮助下,小香薯产业链开启了延伸之路。
经过县、镇、村等多方筹划,小香薯成为阿里巴巴公益与开化县政府共同打造的“开化产业公益创投计划”首个落地项目。产销企业浙江果链科技有限公司与桐村9个村集体达成共识,合资成立浙江桐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小香薯种植开发和销售。
“一开始我们只打算签个包销协议,但桐村镇村两级干部干事创业认真、努力的劲头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愿意在这里投资项目,和大家一起把小香薯产业做好。”浙江果链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许靓说,为了能让他们在开化安心工作,镇里还帮团队找好了房子,周到的服务让大家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决心。
为赶在小香薯丰收季来临之前完成加工仓储基地建设,镇村一体赶时间、抢进度,付出了极大努力。“项目申报、部门协调等大小事都是在镇里干部帮我们弄的。”童樟民说。从今年8月完成投标,到10月中旬基地开始试运行,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标准化厂房建设。
在桐村镇竹木文创产业园,占地2100余平方、两层4000余平方的钱江源共富农品精深加工工厂内,二十余名村民正在忙碌,一旁的小香薯分选机一刻不停地运转。小香薯在进入分选机后经过称重,机器将自动按克重把小香薯分选至对应的框中,由村民进行打包。“每台机器每小时能完成1吨小香薯分选,效率是人工分选的好几倍。”浙江桐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仓储主管余仁涛介绍。
此外,工厂还配备了可存储上千吨小香薯的高温愈合仓、低温糖化仓,以及番薯干、果干、薯粉条的专业生产线。未来,鲜薯可以直接在这里加工成红薯干、红薯粉等。“我们还将引进数字化管理系统,各个生产线的数据将上传至阿里云系统,我们可以随时监测情况,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余仁涛说。
铆足干劲一起冲
小香薯在直播间的畅销,让村民们既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盼头。“今年卖得好,我们也就放心了。以前都是小打小闹、自产自销,小香薯挖出来堆在村委会,我们看着都着急,就怕卖不出去。”程丁文说。
如今回想起几天前的火爆场面,童樟民和许靓等人依然紧张。“突然接到那么多订单,既高兴又害怕,不能按期发货的话,就砸了招牌。”童樟民说。要准时交货,田里要有人,工厂也要有人,于是,镇里牵头发动其他村的村民一起赶来帮忙,田里最多时有100多个村民同时干活,工厂里也有上百个村民,连平时一天取一次件的快递员也增加了取件次数。
“所幸大家一起接住了这‘泼天的富贵’,完成了挑战,把握住了机遇。目前我们正在洽谈一个十万单小香薯的直播订单,预计月底发货,后续我们也将对接更多平台,拓宽小香薯的销路。”童樟民说,通过第一轮“练兵”,镇村和公司都在复盘各环节工作,争取等在下一轮中做得更好。
在小香薯有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同时,种植也在稳步跟进。明年,桐村镇9村联合,以销定产,小香薯计划种植面积将达3000余亩。小香薯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各地的目光,不少来自江西、安徽等地的村干部纷纷前来考察学习。
此外,桐村镇早已未雨绸缪,开始谋划如何让小香薯实现从“一夜爆单”到“四季长红”。在桐村镇政府不远处,是连片面积达180亩的浙江桐花农业小香薯种植示范基地。“在基地,我们采用‘水肥一体化’和农业数字技术,实现科学化种植,提升亩产,形成示范。”徐祝安介绍,未来通过基地,桐村镇将开展小香薯种苗服务、农机服务、种植技术指导等工作,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如今,在桐村,曾经贫瘠的抛荒地变成了肥沃的“黑土地”,带动村民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数据显示,今年桐村镇700多亩小香薯预计产出一千多吨的鲜薯,除给农户带来租金和劳务收入外,还能带来每亩3000多元的纯收入。“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探索,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钱江源特色农品发展之路,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徐祝安说。
来源:开化传媒集团
记者:姚 雪 姚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