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良食大会:聚焦未来食物 共探饮食发展新篇

2024良食大会:聚焦未来食物 共探饮食发展新篇

2024年11月1日至3日,“2024良食大会”在杭州圆满举办,大会以“未来食物引领未来城市——从杭州出发”为主题,设有5大议题,10大圆桌,数十场演讲,议题从政策倡导到行业实践,从一产到三产,涵盖种植、养殖、学术科研、食品品牌、食物教育、创新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

作为国内首个聚焦于未来食物和未来城市的大会,良食大会旨在通过食物系统转型的前沿交流、实践分享和行动孵化,探索助力建设健康城市和低碳城市的行动路径,带动与可持续健康膳食相关产业及领域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

本次大会参会嘉宾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CIWF)CEO菲利普•林伯里(Philip Lymbery)、 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周尊国(Jeff Zhou)、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理事长程义勇接受专访。

优质食品、动物福利与中国文化融合:良食大会承载希望与使命

在食品领域的发展与探索中,菲利普先生和周尊国代表分享了他们对于优质食品、动物福利以及与中国文化融合等多方面的深刻见解,同时对良食大会在这一系列进程中的角色与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

菲利普先生首先强调了优质、可持续、健康的食品问题在当今世界的关键地位。他指出,在全球视野下,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品质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菲利普先生对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成就表示高度赞赏,尤其在食品相关领域,中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谈及动物福利理念时,菲利普先生深入剖析了其中的要点。他提到,如果动物处于恶劣的生存条件和不良的福利环境下,将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这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劣质食品,而且这些食品本身也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此类食品中的饱和脂肪含量可能会显著升高,而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则可能会降低。由此可见,采用良好的方式饲养动物,确保它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对于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食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CIWF)CEO菲利普•林伯里(Philip Lymbery)

周尊国代表针对“良食”这一概念展开了详细的阐述。“良食”,从字面意义理解,是指好的、美味的食物。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良食”的内涵时,会发现它所涵盖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在考虑“良食”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材料的选择、烹饪的方式或者食物的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良食”还应该体现出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特别是对于畜产品而言,这些用于制作食物的动物应该得到良好的对待。这一观点为优质食品赋予了新的维度,同时也与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致力于同情和改善动物生活的工作紧密相连。

菲利普先生进一步阐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多样化和丰富饮食文化的国家中,动物福利的重要性。他强调,善待动物,为它们提供良好的福利条件,保障动物的健康和快乐,是为我们自身提供更好、更具营养价值食物的关键。这一举措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应对联合国所提出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崩溃和污染加剧这三重地球危机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菲利普先生还提出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即将通过更好的饲养方式所获得的优质肉类和奶制品与更多食用植物性食物相结合,并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相融合,这将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有望成为世界其他地区学习的真正典范。

周尊国代表在发言中深入探讨了动物福利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过去,人们或许仅仅从表面上认为动物福利与中国文化本身并无实质性的关联。然而,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动物福利这一概念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发展,但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社会治理理念,还是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深刻地体现出了对动物的同情以及对人与宇宙和谐关系的重视。这充分表明动物福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坚实的根基。而且,将动物福利与中国文化和饮食文化相互融合并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人们能够带着同情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这一问题,就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这一发现对于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内涵、拓展文化融合的视角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周尊国(Jeff Zhou)

在展望中国食品体系的未来发展时,菲利普先生着重强调了良食大会在推广更可持续、更健康的饮食以及动物福利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良食大会继续扩大其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行动不仅及时而且非常必要。在当前的发展阶段,需要将动物福利作为核心信息加以重点关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范围内,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确实到了要适当减少肉类、奶制品和蛋类消费的时候。并且,在消费这些食品时,必须要确保它们都来源于生活条件良好、福利水平较高的动物,比如那些草饲、散养、无笼饲养或者有机饲养的动物。

周尊国代表也对良食大会的发展历程和积极意义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他提到,在食品相关领域,良食大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人惊叹且充满魅力的存在。自良食大会开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数年,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其中。良食大会在推广优质食品概念方面所展现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令人赞叹不已。它并没有采用消极的手段让民众对优质食品产生抵触情绪,相反,良食大会积极投身于公众教育事业,致力于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优质食品的内涵,这种积极向上的方式值得称赞。同时,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在推广动物福利的过程中也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们明白推广动物福利并非是要让民众因为了解相关的知识和事实而感到痛苦。实际上,这一过程是为了在精神层面滋养大众,提升人类的心灵境界,促使人类向着更高、更美好的层次发展。

展望良食大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其目标明确且意义重大。良食大会旨在切实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这其中涉及到食品质量的全方位提升、食品安全的严格保障以及各类食品口感的优化等多个方面。而且,良食大会还致力于将优质食品理念升华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动物福利的重要性,既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也着眼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未来福祉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建立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人类无疑将从中获得巨大的益处。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参与模式,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周尊国代表坚定地表示,他深信良食大会能够以积极的方式有效地教育公众,同时,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在农业领域积极推广的对动物福利的同情心也必将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和支持。他呼吁人们应该以积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那些能够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事物,毕竟人类是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共同生存、相互依存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人类需要在关注自身小世界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全球这个大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各方的共赢,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独特魅力与推广创新

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理事长程义勇先生就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程义勇理事长指出,东方膳食模式在营养构成与慢性病预防上有其独特优势,东方膳食模式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食材多样,前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在对世界五大洲调研后提出的八种膳食模式中,中国膳食模式的食材种类最为丰富,中国食材占全世界食材的五分之一。丰富的食材既能预防营养缺乏,满足人体四十多种营养素的补充,又因涵盖多种营养素和植物性食物中的有益化学成分(如膳食纤维、类黄酮、植物甾醇等),对预防慢性病有积极作用。

二是中国饮食的烹调方式。中国重视“和”的理念,《黄帝内经》中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膳食指南,这些理念与现代营养学的膳食原则具有很高的吻合度。在没有化学仪器和分析方法的古代,中国人靠气味调和达到了平衡饮食营养的目的,比如饺子、包子、八宝粥等。中国的铁锅发明意义重大,少量植物油就能烹饪出美味菜肴。与西餐多是烤肉、烤鱼搭配少量蔬菜的分离式饮食不同,中国炒菜常将荤素食材合在一起,体现了“和”的原则。食材多样与调和的烹调方式相结合,使东方膳食营养丰富,满足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需求,这与中国人口众多也有很大关系。

对于不常见但对东方健康膳食模式贡献大的食物或食材组合问题,程义勇理事长表示,目前市场上很多宣称全谷物的食物,实际全谷物比例很低。真正的全谷物食物,如燕麦(整个燕麦加工后冲食)和玉米棒(蒸熟食用)。但像西方那种全小麦面包口感粗糙,中国人较难接受。中国企业和烹饪行业应努力通过加工提高全谷物口感,实现营养与美味共存。

豆类食品虽不常见但其饮食方式简单,如八宝粥以及口味不同,花样翻新的多种炒菜。而豆类富含植物纤维、植物化学物、维生素和矿物元素,对人体有益。经加工后这些营养成分可能流失,目前其食用量也未达到膳食指南要求。若能从全谷物和豆类出发,精心加工,改善口感,将更有利于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推广。

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理事长 程义勇

关于如何让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研究成果适应中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饮食差异和健康需求,程义勇理事长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方面要宣传健康的膳食模式,特别是膳食指南,其反映了东方饮食的内涵和精髓,让膳食指南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就会认识到老祖宗饮食方式的好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美食和饮食文化的宣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如中国是大豆、稻米的故乡,浙江上山遗址发现一万年前就有先民培育稻谷,在东北、华北的多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数千年以前的大豆遗存,还有古代北方人主要食用的小米等。让人们了解这些,有助于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健康饮食模式深入人心,提高对传统饮食的兴趣。

在餐饮行业和食品企业创新推广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方面,程义勇理事长提到,餐饮行业对膳食指南的了解日益增加,已有不少创新。例如五星级宾馆将五谷丰登(如红薯、地瓜、花生、胡萝卜等蒸制)这种新菜品呈现给顾客,受到东西方顾客欢迎。当前,关键是在保证美味的基础上,把传统膳食模式融入现代饮食。如现在提倡少盐、少油、少糖,而在古代这些物质用量本就很少。食品加工行业应思考在减少这些物质的同时保证美味,比如香菇味道香浓可在更多食物中应用,像小米粥本身香味浓郁。利用中国食材丰富、口味多样的优势,将各种食材的本味发挥出来,转化为宾馆、家庭、食堂中既美味又营养的食品,这是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程义勇理事长认为,中国传统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种食物搭配,谷类和蔬菜在华人饮食中占主导、动物性食物非 “主食”,这是长期农耕生产传承的结果,有别于西方游牧生产形成的膳食模式,且在诸多东方国家流行形成东方膳食模式,而中华文明是推动中国饮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人的饮食观念和信仰促进该模式形成,让其有深厚文明底蕴,在东方传承并 “东食西渐” 获得西方认可。

此次良食大会宛如一座凝聚全球智慧的巍峨殿堂,在食品发展与饮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未来食品发展和饮食文化传承融合相关领域的全方位演进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和极具前瞻性的展望,有力地推动行业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昂首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