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积极探索文保志愿服务新模式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杭州市积极探索文保志愿服务新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到,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强社会监督,鼓励文物保护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积极参与文物安全监督管理。《文物安全防控“十四五”专项规划》提出,要引导社会志愿者、文物保护员和社会各方面参与文物安全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文物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杭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资源丰富,数量多、分布广,文物保护责任重大。多年以来,杭州市文物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深远意义和重要性,在社会志愿服务工作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持续充实拓展文保志愿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在每个人的心里种下一粒文保的种子”是这些年来杭州市文物部门组建、管理文保志愿者队伍的初衷,经过多年努力,“文保360”志愿服务队于2024年荣获全国第六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首届浙江省“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

▲所获荣誉证书

队伍架构完备,

探索文保志愿服务的杭州新模式

杭州市“文保360”志愿服务队是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保中心牵头组织成立,目前正式注册志愿者达900多人。队伍组建初期在顶层设计上就作了统筹布局,组织架构较为完备,下设巡宝队、护宝队、导师团、“文保360”联盟四支分队。

▲服务队组织架构图

巡宝队主要负责定期对区域内的文物和历史建筑开展巡查,协助文物管理部门开展文史资料挖掘、整理与传播等工作。巡宝队要求每位队员要有一定的文保基础知识和志愿服务精神,是志愿服务队的主力军。

▲巡宝队组织架构图

护宝队以学生志愿者为主,主要负责开展文物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宣讲文物保护知识。凡是热爱关心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的人,只要注册申请,都可以成为一位普通的护宝员。

导师团主要负责培训志愿者,主持开展走读研学,为志愿者队伍发展建言献策等。目前集结了文化遗产研究、文物安全管理、志愿者管理等多个领域的18名专家学者,其中不乏张秉坚、张书恒、沈坤荣等常年致力于文物保护事业的专家导师。

▲年龄分布

“文保360”联盟为热爱传统文化事业的各社会单位。市文保中心先后与阿里巴巴公益、杭州银行官巷口支行、杭师附小等多家单位建立联盟共建关系,拓展了文保事业的“朋友圈”,形成文物保护合力,共同做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工作。

坚守安全底线,

是一支有“厚度”的志愿者队伍

文物巡查是志愿者一项主要日常工作,也为杭州文物保护事业筑起一道厚重的屏障。

一是实行网格化管理,积极打造“市级牵头、区域联动”的志愿服务网,实现精准化服务,“文保360”巡宝队志愿者根据志愿者们的身体状况、个人特长、居住地等情况按区分组,划分巡查片区,实行“包干责任制”,如上城区256处文保单位(点)和历史建筑划分为15个片区,每个片区确定2至3名巡查志愿者负责开展日常巡查。

赴滨江区对接志愿者巡查工作

赴萧山区对接志愿者巡查工作

二是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为强化全市“文物安全明白人”建设,志愿服务队实施分层分类培训,开展专项交流研讨,每季度组织文物安全业务培训并每年年底组织开展志愿者工作总结大会,致力于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和骨干人才培养。

▲联合巡查

三是实施全流程管理,经过多年的日常巡查,志愿者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安全巡查工作的要求,每次巡查结束,都会把情况反馈至市文保中心。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市文保中心会把问题通报给属地,督促属地进行整改。2024上半年,志愿者们共累计开展日常安全巡查300余次,共约1500个点位,排查出200余处安全隐患,并提供了多个在文保单位内涉嫌违规施工的线索,有效预防了文物遭到破坏。

▲日常巡查

管理规范精细,

是一支有“深度”的志愿者队伍

杭州市“文保360”志愿服务队致力于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出台《杭州市“文保360”志愿服务队章程》制定志愿者准入机制,明确志愿者权利与义务,制定《巡宝队日常巡查工作办法(试行)》,规范志愿者巡查内容、频次和要求,印发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手册及宣传折页。

▲宣传折页

▲志愿服务手册

二是强化阵地建设,引入专业志愿者服务团队,成立志愿者工作专班,开展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和运营,成立杭州市“文保360”志愿者之家,为志愿者分享交流文物保护先进经验提供线下平台。

▲志愿者之家

三是强化数字化建设,在“名城杭州”微信公众号上开通了“文保360志愿者”平台,汇聚了人员报名、活动招募、公益讲座、巡查问题反馈等多项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能,并采用直播模式,对文物部门相关的讲座和培训内容同步进行线上直播,组织志愿者进行观看,提升志愿者对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

▲“文保360志愿者”平台

注重宣传保护,

是一支有“广度”的志愿者队伍

杭州市“文保360”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助力文化传播和文保理念在全社会推广。

一是志愿活动频率大幅度增加,开展“传颂千年宋韵 寻访摩崖石刻”“遇见-宝藏进社区”等专题系列走读活动7场,由专业老师带领志愿者走读杭州著名摩崖石刻及背街小巷中的历史建筑,让志愿者近距离了解这些珍贵的文物的价值和保护要求,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消防安全生产月等时间节点,在文博场所开展“文物安全线上知识竞答”、文物安全消防宣传等活动。

▲研学摩崖石刻

▲研学文博场馆

▲文物安全线上知识竞答

▲文物安全消防宣传

二是志愿服务内容大规模拓宽,志愿服务队积极融入各区相关文物保护活动、展览等工作,如部分志愿者同时被聘为萧山区四普志愿者,协助萧山区开展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部分志愿者除参与日常文物巡查外,积极参与杭州各地博物馆及非遗馆的志愿行为,亲身实践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联盟活动

三是活动参与对象大范围扩大,春节面向广大市民组织“杭城寻宝”“杭城寻龙”等文物打卡活动,让更多群众能通过活动熟悉杭州的文化遗产,发布“我的文保故事”征集活动,提升广大市民群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参与感,向全社会宣传文物保护理念。

▲杭城巡宝打卡

守正创新,

健全新时代文保志愿服务体系

进一步健全文保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

强化组织引领,发挥市文保中心“文保360”党建品牌效应,拓宽“文保360”志愿服务队动员渠道,推动各级文化遗产管理单位和行业领域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壮大队伍力量,拓宽社会动员渠道,鼓励全社会单位与个人加入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学生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特色志愿队伍;

提高能力素质,通过线上+线下、实地研学+导师座谈等模式,提升志愿者培训的频率和范围,加强业务培训的针对性和丰富性,推进课程、师资建设,吸纳更多专业人才,扩充志愿者导师团力量。

进一步健全文保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

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志愿者队伍日常管理办法》,明确队伍基本守则、指责分工、准入准出机制、年底评优机制,完善《巡宝队日常巡查工作办法》,优化志愿者巡查内容、反馈机制,探索文物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长积分兑换模式,提升志愿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站点布局,联合各社区精神文明实践站,推出文物志愿服务站点,推动文物宣传进社区行动,加强“文保360”志愿者之家作为志愿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做到有场所、有设施、有制度、有标志,具备需求收集、项目发布、招募培训、活动组织、服务记录、宣传展示等功能;

推进平台建设,加强对“文保360志愿者”平台的宣传推广,完善活动发布、人员管理、信息反馈、志愿课堂等功能,优化数字化系统对文保点位的定位及打卡功能,实现志愿者线上巡查打卡及时长累计,利用“志愿汇”“杭州市文明帮帮码”等系统,加强对“文保360”志愿服务队的宣布推广。

进一步健全文保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体系

探索机制创新,尝试与学校、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共建关系,通过“文保360”联盟的平台,跨界融合,创新志愿服务平台,吸引团体单位加入志愿者队伍,进而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安全监管、文化名城建设领域,创建共建共享新机制;

细化安全监管,鼓励志愿者除文物日常安全巡查外积极参与工程检查及各类专项检查,加强与各区文物局、住建局对接,全市推广网格化管理制度,实行片区检查承包制度,建立市区志愿者三级联动模式,第一时间将突发紧急问题反馈给属地文物部门,大幅度提升核实处置效率;

强化氛围营造,丰富志愿服务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寻宝”“护宝”“文物有话说”“大家来找茬”等系列志愿活动,加强文化遗产宣传阐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注重骨干人才培养,树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讲好志愿故事,打造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保志愿服务品牌。

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现场巡查和会议培训、一场又一场的实地走读和广场宣传,文物部门与志愿者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将文保的意识、文保的种子散播到广大市民心中,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共同筑就了杭州文物安全的保护墙,为持续擦亮杭州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作出了应有贡献。

来源:杭州市园林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