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扶腰打个哈欠,在细节处体现出你疲劳的状态”“因为你饰演的是一位老人,所以说话节奏要慢一点”……最近,市级文化特派员王秋冉正忙着指导临平街道的社区年轻干部排练情景剧,这是街道推进基层治理的新尝试。有别于台下的温柔与安静,进入工作状态的王秋冉眼神犀利、点评快而精准,做表演示范时,三两下就让角色鲜活、立体起来。
台上的娴熟来自于台下的长久积累。作为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过去17年,王秋冉不停地在练“讲话”的本领,她说评书、演小品,在曲艺表演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年6月,王秋冉作为市级文化特派员被派驻到临平街道,继续用她的老本行,让传统文化迸发新活力。
记者见到王秋冉时,她正和街道相关负责人商量宣传工作。来到街道的第一个月,开会、调研、策划几乎占据了王秋冉的所有时间。不过很快,她找到了自身专业的“用武之地”:帮助街道做好本地曲艺文化——杭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杭摊”,即杭州摊簧,形成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一种以曲艺坐唱形式延续至今的古老曲种。临平街道是中国曲艺之乡,辖区内坐落有杭摊传承基地。“现在城市高速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涌入,由于南北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杭摊在本地的传播范围受限。”王秋冉说。
翻阅书籍、查找资料、研究杭摊表演视频……王秋冉努力把自己与杭摊的距离拉得更近。在她看来,文化要想传承创新,首先得提升公众对它的熟悉度,但眼下老百姓并没有很好的接触杭摊的渠道。“所以我想把曲艺的一些师资力量引入到街道,面向市民开展一些曲艺文化课程,进行多元化的普及。”
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
曲艺传承基地与交流中心的建设,也让本地曲艺文化氛围更为浓厚。文化的花朵要想开得繁茂,光有土壤远远不够。王秋冉正尝试把更多资源带进来,给予文化生长更多的养分。
“我希望通过我背后的杭州市文艺两新发展促进会去集聚一些文化力量,吸引一些文化企业入驻到街道来。”调研走访后,王秋冉发现临平有许多优秀的文化空间,比如藕花洲剧院、文化长廊、曲艺交流中心,在这些空间内开展一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让文化惠民“花开四季”,既能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也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感受曲艺魅力。
作为临平的特色标识,俞樾文化底蕴深厚,但如何进一步提升其辨识度,让其“活”起来,正是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建设中应运而生的新命题,而文化与文化的交汇互动常常能催生新的风貌。王秋冉觉得,和曲艺表演相结合,可以让俞樾文化传播突破固有路径,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比如俞樾纪念馆内的讲解可以采用情景类的形式,让一些故事细节更为具象化生动化。我背后的演艺团队,也可以以俞樾生平事迹为底本,去创排一些情景剧、微短剧、短视频、小品等一系列文艺作品,通过数字平台把它传播出去。”王秋冉的脑海里,有着极为清晰的工作规划。
最近,王秋冉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放在了表演指导上。除了提升干部工作素养、助推街道基层治理,王秋冉也想通过教学,培养一支优秀的曲艺队伍,在挖掘好、利用好、保护好街道特色文化之外,进一步推动街道文化工作实现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核心转变,让本地优秀文化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们工作方向更明晰了,信心也更足了。”专业人士与新鲜力量的加入,让临平街道宣传文化干事赵瑜菊深感振奋,“文化特派员从她的角度给我们提出了很多专业的意见建议,也让我们接触到了更宽广的世界,相信在特派员的帮助下,我们能够打磨出更多文艺精品,传播好临平本土文化与区域形象,全面助力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建设。”
来源丨临平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方祎 费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