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研究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堵点卡点?
今年,杭州把构建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建设推进机制,列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成改革的首条任务措施予以明确部署。
作为浙江创新强区,连续4年荣获全省科技工作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的余杭,聚力打造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这也是杭州首批规划建设的四个“圈”之一。
现在,这个“圈”怎么样了?能为其他地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带来何种启示?
之江实验室
为创新转化提速
位于余杭区中泰街道的浙江优基尔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植物纤维编织地毯。此前,其产品原材料大多是传统剑麻纤维,虽环保耐用却容易吸水,企业发展一度受阻。
在余杭画了这个“圈”后,事情迎来转机。优基尔总经理吴静介绍:“我们委托之江实验室利用智能计算改良剑麻纤维,使其具备疏水性、抗污性,有效扩大了市场。”
这种企业发展提速的故事,在“圈”内越来越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一般依赖于数据、算法、算力等核心要素。之江实验室作为全国首批获批建设的9家公共算力平台之一,积极赋能国家战略前沿、科技创新变革和产业发展创新。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之江实验室自主研发生命科学计算开放平台,相当于在智能计算机里建立了一个虚拟实验室。原本科研人员需要线下进行数千次测试实验,现在可以在大模型里同时开展。
“这样可以节约90%以上的研发时间,极大地加速研发进程,推动产品尽快落地。”之江实验室生命科学计算研究中心工程专家郭玲表示,已成功将某项检测试剂的研发周期从3个月以上缩短至1-2周。
截至目前,平台已完成各类任务超34万个。下一步,这个平台还将继续牵引生命科学研究范式由实验筛选转为生成论证,大幅提升生命科学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助力生命健康产业应用生态繁荣。
之江实验室科研人员进行检测研究
为创新策源建圈
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长、环节多,涉及方方面面。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究竟要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加速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杭州一个个创新生态圈,都依托高能级科研平台构建一个个策源点。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也不例外。
这个“圈”内,余杭以之江实验室为核心,构建了“一心一湖一路”空间格局。
“一心”即之江实验室,聚焦智能计算方向,致力于打造成为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一湖”则围绕南湖,形成环南湖创新孵化生态集聚区。同时,在文一西路沿线,以特色产业园区、国家级孵化器、一批头部企业总部为依托,形成科技成果应用服务集聚带。
企业是贯通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的重要枢纽和重要载体。为提高转化效率,余杭专门从实验室平台聘请一批青年科学家担任区科技协作员,与企业中的成果转化员结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更加有组织、更加高效。
杭州深睿博联科技有限公司科研项目经理李圣安,与之江实验室的青年科学家结成了对。“深睿深耕智慧医疗领域,今后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模型训练。”此番结对,让他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药监局首次向社会公布“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优胜单位名单,深睿博联成功入选。
余杭区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布局图(示意图)
为创新突破强核
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的建设目标,是到2026年初步形成,到2030年全面建成,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示范标杆。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最后一公里”上实现新突破?
近日,之江实验室第二代星载智能计算机“智加X2”成功交付。与第一代相比,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情况下,“智加X2”的集成度更高,功耗和重量都降低了30%。
创新的“加速度”,本质上得益于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围绕“科技创新—成果挖掘—项目孵化—产业壮大”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建设,优化科技服务、科技金融、创新生态体系,实施科创平台“强基跃升”、创新合伙人“共创共享”、创新载体“提质增效”等六大行动。
比如,之江实验室跨中心、跨学科组建高效智算集群、太空计算系统和科学基座模型三大科研任务总体部,形成技术线和行政线协同推进的机制。
其中,由行政总指挥负责协调任务开展所需的人、财、物等各类资源,由技术总师负责任务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案、技术结果。
之江实验室科研管理部研究专家高晓文说,总体部好比是一个大的火车头,带着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有利于进一步统筹资源配置、强化协同攻关,“可以快速地往前去跑,能够更好实现人才密度向成果产生速度的转化”。
随着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的不断优化,余杭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正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来源:潮新闻 胡金 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