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14年 余杭手艺人复原了这件800年前的“宝贝”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耗时14年 余杭手艺人复原了这件800年前的“宝贝”

围绕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余杭发布开设《奋斗有我 建设新中心》专栏,聚焦余杭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讲述他们在余杭大显身手、奋发进取、各尽其才的故事。今天,小余儿带大家认识一位非遗传承人陈金信,看他是如何还原出了第一枚真正意义上的宋式茶筅,并将这枚800年前的“宝贝”展现至世人眼前的。

今年55岁的陈金信手上捏着一只深橡木色的竹编茶筅,坐在径山村一间民宅的两平米土桌前。桌前泡着茶,屋内点着香,寥寥香雾里,陈金信笑着表示,在他之前,不曾有人恢复过800年前宋代茶筅的原貌,而他花了14年,终于做出了这一只。

陈金信是茶筅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这门手艺在行业内非常稀缺,真正从事的匠人少之又少。 “很正常。”陈金信表示,“国内使用茶筅的人非常少,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二十年前,我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

茶筅,被最早提到是在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茶筅,以斤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动,本欲壮而未必眇。当如剑背,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宋人吃茶,需要用茶筅击打茶汤使之泛起绵柔的泡沫方可饮用,这就是著名的宋式点茶。

明清之后,吃茶方式转变,茶筅渐渐不流行了,直至消失。反而是日本人自宋代引入点茶之后,逐渐发展成日本茶道。陈金信家里最早的茶筅订单便来自日本。

“我父亲是一名篾匠,就是用竹丝制作各类器具。当时,有一名日本客商找到我们,拿出一枚像碗刷一样的东西,说如果我们能做出来,他便下三十万只的订单。”

当时陈金信一家生计困难,父亲为拿下大单,全身心投入制作这枚“碗刷”。可是怎么做,对方都不满意。

“父亲做了6年,直至去世,都没有做出来。”陈金信在昏黄的梁灯下拿出一枚浅原木色稍显陈旧的茶筅,“这是他当时做的样子,我称它是1.0版。”

这枚1.0版的茶筅,便是90年代在国内可以找到的通用茶筅。很多人认它为“碗刷”“小扫帚”,用淡竹制作,分丝并不匀整,弯头较为扭曲。“用它来点茶实在是糟蹋了‘细粮’啊。”陈金信打趣道。

1997年,陈金信从老家东阳定居到余杭径山——这里茶山万亩,茶学渊源丰富,是日本茶道的发源地,亦是研究制作茶筅的好去处。在父亲的坚持下,陈金信租下了民宅,在这里继续茶筅的制作研究。两年之后,2.0版——一枚真正的日式茶筅诞生了。

它同1.0版一样,是浅原木色,不过使用了质地更加优质的金竹。花芯整齐,惠穗细如发丝,惠穗尖端的弯头均匀齐整,弯度恰到好处,粗细、间距、弧度……一切都恰如其分。

“太完美了!就是它!”日本客商拿到样品后欢呼,随即履行承诺下了三十万只的订单,陈金信一家终于苦尽甘来。

“故事到这里本应该结束了。”土桌前的陈金信慢慢啜了一口茶,放下了手中的日式茶筅,一开始的深橡木色茶筅再次被他握在手中。

“日本的茶道是基于宋代点茶基础之上自己发展的,他们认可的茶筅并不是宋代真正使用的茶筅。”在制作日式茶筅的过程中,陈金信早就生出了复原800年前宋式茶筅原貌的决心。

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陈金信只有通过研读古籍、观摩古画来窥得宋式茶筅的真容。这么一研磨,他又在这方土桌前深埋了6个年头。

2005年,陈金信还原出了第一枚真正意义上的宋式茶筅。这枚被年代阻断的柔美茶具,在经过800年的时光流转后,再次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

“漂亮吗?宋式茶筅有一种大美。”陈金信在灯光下轻轻旋转深橡木色的宋式茶筅。它的穗细小凌厉,弧度柔美精准,展开后如翩翩花瓣。穗丝头部没有那么弯曲,但点茶效果却明显优于日本茶筅。“单看着它,你就可以想象那个以美学著称的年代是如何雅致辉煌,那些焚香簪花的宋人是如何灵巧闲雅。”

2023年,陈金信以这枚宋式茶筅参加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手工编织赛项,国家农业农村部授予他全国二等奖的奖项。

时至暮间,夕阳的余光溜进古朴的宅子打在男人的额上,陈金信缓缓端起桌上的茶杯,笑道:“之后我想做一件事,就是把宋式茶筅的制作方法标准化、数据化,使之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800年前的宝贝好不容易重生了,可不能再断了!”

来源 | 余杭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 徐媛 陈玮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