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蓝色动力” 杭州发展海洋经济有了“路线图”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增强“蓝色动力” 杭州发展海洋经济有了“路线图”

图自视觉中国

海洋经济,蕴藏着无限可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动力”。

7月31日,从杭州市发改委获悉,《杭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实施方案》已于近日出台,为争创全国重要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明确了实现路径。

浙江处东海之滨,杭州是浙江7个沿海市之一,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好、潜力大。2022年,杭州海洋生产总值为1552.7亿元,居全省第二;其中,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产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一。

“总的来说,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杭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力争到2030年实现海洋经济总量翻番,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4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0%。

为此,杭州着力打造“135X”现代化海洋经济产业体系:聚力发展全省领先的千亿级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加快打造海洋数字经济、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交通运输3个百亿级产业,积极培育5个潜力型和X个未来海洋产业。

根据《实施方案》,“两廊”是杭州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平台——

城西科创大走廊突出科研创新特色,大力引进海洋科研院所、涉海技术中心,深入实施海洋科技企业“双倍增”和“小巨人”培育计划,重点加强基础研究,打造成为全省海洋经济科技创新平台;

城东智造大走廊以海洋数字经济、涉海设备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为特色,加快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成为全市海洋数字经济装备与涉海设备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引领区。

结合现有技术力量和产业基础,各区、县(市)也明确了发展重点——

上城区、拱墅区、滨江区重点发展海洋数字经济、海洋智能设备;

萧山区、临安区、桐庐县、建德市重点发展涉海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

西湖区、余杭区重点发展海洋科教服务;

钱塘区、临平区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装备;

富阳区、淳安县重点发展水上休闲运动器材、海洋船舶制造。

推动海洋经济集群集聚发展,杭州力争到2027年建设2个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特色产业重点功能区块,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60%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杭州部署实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6大工程,分别是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数字经济赋能工程、绿色能源低碳工程、重大项目推进工程、开放平台培育工程、专业人才支撑工程。

比如科技创新方面,杭州将支持海洋二所争创海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创建海洋科技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市属高校在海洋生物、深海技术等领域开展高水平研究等。

杭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强要素保障,努力将杭州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海洋人才高地、海洋数字经济示范城。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唐骏垚 通讯员 汤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