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4万人次!今年连破纪录!西湖边的顶流 红了整整100年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167.4万人次!今年连破纪录!西湖边的顶流 红了整整100年

在刚刚过去的西湖景区春季旅游旺季,7路的总客流量达到了167.40万人次,在众多公交线路中排名第一!作为杭州的首条公交,7路从诞生到现在始终是西湖边的“顶流”,也有人好奇:为什么杭州的第一条公交不是1路而是7路?

杭州的第一条公交曾是 “私营公交”

收归国有后它成为7路

解释这个事情,就要把时间拉回一百多年以前。

1922年冬,杭州第一条公交线路正式开通。那时的杭州还叫杭县,这条线路只是被称作“游西湖的车”。当时它分属两个车行,一个是原上海英商电车公司职员潘宝泉的“宝华汽车行”,一个是杭州大世界游艺场经理陆宝泉的“永华汽车行”,两车行的公共汽车都是在湖滨与灵隐之间行驶,单程7.4公里。

这条“游西湖的车”也就是公交7路车的前身。

民国时期的杭州公交车

1927年,“杭州市”正式建立,同年,民国时期的浙江省公路局开通了往返拱宸桥与三廊庙的公交线,成为了杭州的第一条“公营公交”——杭州的1路。1961年,它被改造为杭州的第一条电车线,后线路号改为151路。

1路开通后,杭州又陆续开通了湖滨至六和塔、艮山门至三廊庙等多条公交线路。到1953年,经国有化改造,杭州公共交通公司成立,往返于灵隐与市中心湖滨一带的“私营公交”收归国有。

民国时期的7路车

这时,杭州已经集齐了1路至6路,共6条“公营公交”。作为“私营公交”的“游西湖的车”加入后,按照线路号顺序,也就被定为7路。

曾翻过断桥,穿过白堤

不少名人也是7路车的乘客

7路车诞生之初,路线没有现在这么长,但它的出现让秀美的西湖多了几分时尚感。坐公共汽车成了件时髦事,连郁达夫也是公交的常客。

1927年4月16日,郁达夫和王映霞一道出去游玩。他们先到湖滨坐公共汽车到灵隐,然后又转坐黄包车上九溪十八涧去。

——《郁达夫传》

20世纪50年代,为了方便外地游客赏西湖,7路公交的路线由湖滨延伸至城站火车站;

翻越断桥的7路车 摄/章胜贤

改革开放后,为了保护西湖,路线又从原先的翻断桥、白堤改为走全程北山街。

20世纪70年代的7路车

延伸后的7路便成为了一条承担日常通勤、交通枢纽配套和旅游等多重功能的线路。这也为它日后成为杭州公交客流大线打下了坚实基础。

前面说到郁达夫曾是7路公交的常客,还不光他一位名人坐过7路。有市民分享自己曾在7路车上遇见过游本昌:

百余年来,7路车始终坚持自己的足迹,虽然线路不断变长,但走向始终未变,反而因为站点变多,拥有了更丰富的美景,它也拥有了“杭州最美公交线”的称号。

2014年,7路换上了纯电动公交车。

7路的这些乘务员,个个不简单

杭州人把她们记在了心里

沈国强师傅曾是7路车的老队长,如今已经60多岁了。19岁那年,他加入公交集团成为一名售票员,后来又转岗成为了公交司机。“能选拔到7路车工作,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

沈师傅说:“那时开7路公交,就像开飞机一样,要层层考核的。”考核的内容包括个人形象、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沈师傅更厉害,作为车队队长他不仅要随车工作,还会在条件允许下发展“副业”——西湖讲解员、游客的摄影师。

除了司机,那时的7路公交上,还有个重要角色,便是售票员。

1960年,一位18岁的杭州姑娘背着工作包,拿着票夹走上7路车,自此开启了售票员的职业生涯:“挂个票袋儿,手上拿着票夹和红蓝铅笔,站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给上车的每位乘客,递上车票。”

这位杭州姑娘就是陈耀华。在杭州街头巷尾长大的她,对于7路沿线的那些历史和故事,早已耳熟能详,车开到哪里,她就可以和乘客说起哪里的故事。

“那个时候车子往灵隐方向开,过了昭庆寺不久,就要拐弯上断桥,我除了要提醒大家站稳拉牢扶手,还要跟大家说哪里是里西湖,哪里是外西湖,还有许仙和白娘子相会的故事,外地游客听得很入神,杭州人也觉得很有意思。”

20世纪90年代的7路车

刚开始陈耀华都用杭州话报站、交谈,但后来她发现外地乘客越来越多,“上海人、绍兴人还好,对杭州话还听得懂一些,后来北方人也多了起来,听杭州话就像听天书一样。”

于是,在学会了上海话、嘉善话等杭州周边城市的方言之后,她又学起了普通话。

几十年如一日地陪伴着一路路乘客穿越大半个杭城,陈耀华成为了不少杭州人心中“熟悉的她”。2022年,7路公交迎来自己的百岁生日,80岁的陈耀华重回7路公交车上,追忆那段黄金岁月。

2022年,7路公交迎来百岁生日,陈耀华坐在7路车上,手拿旧照片。

不光是陈耀华,7路公交上有太多被杭州人记住的乘务员:

因为服务好、态度好被称为“五朵金花”的贾文花、黄玲莉、胡文娟、沈莉军、李晓蔚;

乘务员时期的贾文花

后来,贾文花从乘务员转岗为公交司机。

还有即使退休8年,仍会被人提起的“大个女司机”……

百年之后更“年轻”

7路公交有“硬优势”也有“软优势”

摄/浔隐

7路公交的厉害之处,不仅在于其见证着百余年的杭城历史,还在于直到今日,它仍迸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刷新客流量纪录。

2024年2月14日,7路单日客流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8.7万人次。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7路也在各条线路客流量表现中遥遥领先:光5月1日、5月2日两天,客流总量便达到14.28万人次。

在城市公共交通网不断拓展的时代,一条公交线能拥有如此高的客流量,属实难得。

当然,7路公交有其“硬优势”——路线覆盖了湖滨商圈及西湖的多处景点;但它也不乏“软优势”——公交服务上向来保持优质状态。

沈国强师傅在回忆7路往事时,已经对当时的公交服务颇感自豪:“无人售票、英文报站、空调巴士……7路是杭州的门面,总是能喝上头口水。

到现在,逢客流量高峰期,杭州公交集团汽一分公司会为7路准备充足的配车,最多一次配了100多辆车,是平时运营车辆总数的几倍。

公交集团还在灵隐公交中心站的乘客、车辆进出口和周边主要路口安排志愿者,加强灵隐路、白乐桥、岳坟站现场管理。

见证了杭城百余年历史,奔走在西子湖畔的7路成为了“城市活化石”,也成为了杭州人心中最美的那道城市风景线。提到7路车,大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来源/杭州发布

资料/杭州市公交集团、杭州市城投集团、都市快报、浙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