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新的坐标,新的探索,新的奋斗。如今,衢州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已整三年。三年里,“四梁八柱”逐渐成形,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民生服务领域有了更多跨区域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良的环境质量……衢州上下“闯”的魄力更大,“抢”的意识更强,“争”的劲头更猛,“拼”的勇气更足。
挺进高地 做大共富“蛋糕”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共同富裕离不开产业支撑。
5月10日,智造新城东港片区衢发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衢发瑞”)项目现场,脚手架林立,施工人员紧张忙碌地进行综合楼1号楼主体建设。
“办公综合楼和研发楼的基础已完成,5月下旬厂房开始建设。”看着拔地而起的综合楼,衢发瑞总经理徐光明更加坚信当初的决定,“衢州现有的新能源发展基础和上下游企业优势,是我们选择落地在此的重要因素。”
这家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去年签约落地衢州,当年9月开工建设,投资逾50亿元,满产后年产值可达75亿至80亿元,可有效补齐我市锂电产业高性能负极材料产业短板。
共同富裕没有捷径,必须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大好高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和关键变量。衢发瑞落地后,与同在智造新城的“吉利三电”“鹏辉储能”形成储能产业“铁三角”,并往下游延伸,助力我市新材料产业强链延链,推动衢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为浙江加快发展地区,如何发展经济、做大“蛋糕”,缩小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是衢州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道路上的特殊使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是解锁这一使命的关键钥匙。
近年来,我市聚焦六大产业链招大引强,举全市之力抓项目、强产业。近三年,新引进华友钴业等投资超百亿元制造业项目13个,新增主板上市企业12家、总数达到18家,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1902.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913.1亿元,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发挥科创平台的创新引领作用,衢州名声渐响:与浙大、电子科大、复旦等名校合作共建高能级平台,引进5个院士团队,成功创建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实现“一产业一研究院”,2022年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省第二方阵,2023年位列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69位和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第47位……锻造高能级平台,加大高端要素对接,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领衔实施的产业项目,为衢州产业转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
全力布局新赛道,打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两张牌,发力强长板、补底板,做大财富蛋糕,实现共同富裕,衢州后劲十足。
缩减差距 夯实共富之基
共同富裕,人民是价值原点,也是实践落点。
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共同富裕的底线要求。如何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衢州唯有追赶跨越,争先进位,努力分好“蛋糕”,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石。
这阵子,常山县天马街道天马村党支部书记毛云华每天和村干部忙到晚上11点多,处理龙潭水库政策相关事项。2022年,天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衢州金色假日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注资成立强村公司,从实地调研到“FUN肆山野露营基地”营业,5个月,荒地成网红基地,带动村民就业之余,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以上。“村里即将开工建设田园学校综合体,龙潭水库预计2028年建好,有了这些载体,村庄发展会越来越好。”毛云华说。
衢州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幅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三。近年来,我市深度谋划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系统推进现代社区、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推出城市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和农业农村十大专项行动,群众收入差距日渐缩小。
步入2024年,各项指标捷报频传。一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4元,增速8.9%,排名全省第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4.2%,排名全省第二;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5405元,增速11.5%,排名全省第四。
群众口袋殷实了,地区间差距如何缩小?所辖县(市、区)全部纳入山区26县的衢州,把目光瞄向山海协作“飞地”。截至目前,已与省内杭州、宁波、绍兴、嘉兴等发达地区共建6个“产业飞地”、3个“科创飞地”、6个“消薄飞地”。2023年全市实施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77个,到位资金233亿元(含三年内续建项目),夯实共同富裕之基。
一手抓山海协作,缩小地区差距;一手抓共富搬迁,缩小城乡差距。
衢江区上方镇鹿角堰村村民谢贤彬,是我市“共富大搬迁”受益者之一。去年12月,谢贤彬成了“共富大搬迁”拆迁对象,通过选房安置到樟潭街道缪家二期小区。“通过安居帮扶政策,孩子可以在衢江第二小学上学,解了后顾之忧。”谢贤彬说。
近年来,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在我市全域全面推进,衢州成为全省唯一全市域试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谋划建设“8+23”共富集聚点,2023年完成共富搬迁4.5万人、自然村整村搬迁207个、小规模学校撤并19所。
让服务共享、让要素涌流,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多领域融合发展,持续拉近城乡距离,逐步汇聚成共富合力。
“我在斗潭已经住了三十多年,越住越舒畅!”家住市区斗潭未来社区的郦美英感受很明显。从原来的危房到如今带电梯的新房,从老旧小区到一应俱全的文体设施,让她和邻居幸福感倍增。
在柯城区信安街道斗潭社区党委书记李雯看来,老人和儿童是斗潭未来社区服务的重点。“我们不仅建成2800平方米的养老中心、1900平方米的幸福学堂,还配备24小时医保到家、24小时南孔书屋、24小时自助街区等设施,满足了社区‘一老一小’高频需求。”李雯说。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登高望远,积微成著。从2022年全面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到2023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助老三件事”,再到如火如荼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衢州始终聚焦“一老一小”群体持续发力,将收入分配改善落到实处,激发群众在富裕路上人人参与、共同奋斗。
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蕴。我市深入实施“古城三修”工程,儒学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力弘扬“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的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打造南孔书屋、国际围棋文化交流中心等贴近百姓的文化阵地,孕育出物质与精神交织的共富新图景,构筑人民群众近悦远来的“幸福家园”。
改革创新 探索变革之路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改革,是衢州通往共同富裕的“船”和“桥”。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衢州一如既往地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姜昊是红五环集团90后员工,从事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多个工种。2022年第一届四省边际共富学院开班,他成为首批学员。一年培训后,他不仅在浙江省数控车工职工技能竞赛等大赛中多次拿奖,也从原来的高级工变成高级技师、智能制造工段长,年薪提高五六万元。
早在2021年,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第一年,衢州就创新推广《大培训一体化带动“三新”人群就业致富》项目,聚焦“新蓝领、新农人、新工匠”提技增收,跨部门跨地区整合培训资源,实现培训、就业、增收全闭环服务。项目也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案例。
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共同富裕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堵点,引领时代变革——
在全国首创以“建立民情档案、定期沟通民情、为民办事全程服务”为内容的“三民工程”,以“青年学理论、讲理论”为特征的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
一体推进平安衢州、法治衢州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迭代完善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平安建设实现“十七连冠”和全域“满堂红”;
“两山”改革持续深化,省政府批复设立衢州生态开发“标准地”改革试验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颁发农业项目土地经营权不动产证书;
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成绩全国第五,碳账户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一批典型经验。
共同富裕,共建共治共享。 各类市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衢州是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先行先试地,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地级市前列,连续三年位居全国营商环境评价地市级前二 ,连续两年入选标杆城市。 去年以来,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创新实施“企呼我 应”“亲清半月谈”“ 企业亮灯日 ”等机制,加快构建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致力打造产业链关键企业最容易落地、最适宜发展的城市。
面向未来,一批批走在前列的发展成果,一个个探索中形成的实践经验,标志着衢州正推动共同富裕逐步走向现实。
新起点上,衢州再次吹响改革创新号角,市委八届六次全会首次以全体会议形式专题部署科技创新,借八方之力,聚开放之势,成创新之功。
历史总是在承续中前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脚下,是欣欣向荣的土地。前方,是山水迢迢的征途。
共同富裕路上,衢州正奋力书写“共富有我”的时代新答卷。
来源:三衢客户端
文:郑菁菁 王婷婷 徐双燕 余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