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作为推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小城镇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总体上,新时代小城镇对破解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小城镇发展历程及作用
从小城镇的演进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经历了调整和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协调提升阶段、特色发展阶段和整体振兴阶段等不同历程。其中,快速发展阶段确立了以乡建镇的新模式,小城镇数量和人口迅速增加,为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协调提升阶段,小城镇增长模式从单一数量增长转变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规模的增长,提高小城镇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在特色发展阶段,小城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功能不断增强,发展特色产业小城镇成为重要趋势。在整体振兴阶段,小城镇发展得到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全面振兴。
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6.16%,全国建制镇数量达2.1万个,小城镇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桥梁,小城镇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城乡交通、通信等条件,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带动更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流入农村,为乡村提供更多就业和收入机会,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小城镇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施载体,通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一些小城镇依托自身优势与特色,积极打造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通过乡村教育,加快形成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农村产业结构合理,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农村,助力乡村地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
二、浙江小城镇发展特色与亮点
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不断助推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浙江省不断助推小城镇建设的迭代升级和综合演变,2016年,浙江省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改善小城镇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2019年,浙江省开展美丽城镇建设,深入推进城乡融合,重点打造美丽宜居小城镇。2023年,浙江省持续深化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及现代化发展。截至2023年,浙江省千强镇的数量达230个,较2016年增长了约70个,小城镇特色化、现代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小城镇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转型与空间重构的深入推进,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一是小城镇人口流失阻碍了集聚效应的发挥。小城镇介于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由于大城市和小城镇在就业和发展机会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近年来小城镇常住人口,尤其是劳动力人口外流现象日益显著。二是小城镇产业空心化阻碍了经济活力的发挥。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带来的新机遇,以及小城镇在技术、资本等方面的相对不足,曾经支撑小城镇发展的乡镇工业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大多数小城镇正加速向第三产业转型。同时小城镇在吸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的能力和动能不足,加剧了小城镇的产业空心化现象。三是乡财县管政策导致了发展资金较为不足。随着国家对债务风险和融资渠道的管控日益增强,使得乡镇基础设施改造的资金保障更为困难。此外,小城镇规划也缺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容易出现规划方案不匹配、难落地等问题。四是小城镇土地资源矛盾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发挥。随着国家对土地规划管控的日益严格,过去粗放式管理的乡镇项目建设导致小城镇用地紧张。在项目土地报批过程中,政府报批面积与镇区发展实际需求不匹配也成为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之一。
四、加快小城镇转型发展的对策
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节点,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和落实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面向新时代美丽城镇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需要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完善,综合多方面的资源和措施,促进小城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明确小城镇发展定位。明确定位是构建小城镇发展的基础,需要考虑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历史背景、经济实力等因素,充分利用其独有优势,满足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以确定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改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小城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推动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需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格局。三是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小城镇需加大土地规划和管理力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优化解决用地紧张、指标紧缺等问题。四是充分发挥资金作用。提高乡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农业强镇特点,优化资金使用规划,确保项目立项通过率。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如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减轻政府资金压力。完善乡村规划方案,加强与乡镇沟通协作,确保规划符合实际发展需求。同时,建立规划调整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规划,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五是不断推动小城镇产业升级和创新。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当地的产业基础,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机会。小城镇还可以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小城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小城镇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通讯员 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硕士研究生 裘桑桑)